文章提交注意事项:
请在发布文章时用HTML代码加上至少一条新闻来源的链接;原创性消息,可加入相关信息(如涉及公司的网址)的链接。有任何问题,邮件至:he.fang#zhiding.cn
注意:收到邮件乱码的用户请修改客户端的默认字体编码,从"简体中文(GB2312)"修改为"Unicode(UTF-8)"。
solidot新版网站常见问题,请点击这里查看。
佩托悖论(Peto's paradox)指在物种水平上,癌症的发生率似乎与生物体中的细胞数量无关。例如尽管鲸鱼的细胞数量多于人类,但人类的癌症发病率远高于鲸鱼。本周发表在 PNAS 期刊上的一项新研究再次否定了佩托悖论。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两栖动物、鸟类、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四大动物类群的 263 个物种的癌症数据。结果显示体型较大的动物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都更高。研究人员还发现,像大象这样在较短的进化时间尺度上迅速进化为大型的物种,发展出了更好的天然抗癌机制。大象的癌症风险与老虎大致相同,而老虎的体型仅为大象的十分之一。平均而言,大型物种比小型物种更容易患癌症。但有一小部分物种的癌症发病率远高于或远低于其体型所预期的水平。普通虎皮鹦鹉的癌症发病率比其体型所预期的高出40多倍,而其体重不足 30 克。而裸鼹鼠几乎没有任何癌症记录。
一项对全球 54 项睡眠研究的分析发现,小型、非工业化社会的人实际上比工业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人睡得更少。人们通常认为,大屏幕电视和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兴起意味着现代人的睡眠时间比过去更少,这就是所谓睡眠不足流行病。但许多报告“过去几十年睡眠时间减少”的研究基于询问人们的睡眠时间,这是一种不可靠的测量方法。基于更可靠测量方法的研究,如使用身体活动监测仪或利用电极监测脑电波,在近几十年来同样没有发现睡眠时间减少。这些研究都是在工业化国家进行的。一个问题是,在工业化之前人们的睡眠时间是否更长?随着手腕式活动监测器的出现,在非工业化社会研究睡眠变得更加容易。这些研究揭示了惊人的短睡眠时间。例如,在狩猎采集者中,桑人每晚平均睡眠时间为 6.7 小时,哈扎人为 6.2 小时,巴亚卡人为 5.9 小时。迄今发现的睡眠时间最少的是纳米比亚的辛巴人,每天睡 5.5 小时。研究人员将工业化社会较长的睡眠时间和较高的睡眠效率归因于更有利的睡眠环境。
一项研究发现,连续 5 天沉溺于摄入巧克力、薯片以及其他垃圾食品,会使大脑活动产生缓慢且持续的变化,最终导致的大脑模式与肥胖者的相似。研究还发现,在健康年轻男性中,垃圾食品虽然改变了大脑模式,但他们的体重和身体成分,如肌肉、骨骼、脂肪等的含量并未改变。在人类进食后,胰腺会释放胰岛素帮助代谢。其中部分胰岛素进入大脑,抑制食欲。部分肥胖者的大脑对胰岛素的反应会减弱,即出现了“大脑胰岛素抵抗”,从而影响食物摄入。研究人员招募了 29 名健康的男性志愿者,其中 18 人连续 5 天维持高热量饮食。研究人员利用血流成像监测参与者大脑活动情况,分别在 5 天实验开始前、结束时以及结束一周后进行成像。每次成像前,志愿者通过胰岛素鼻喷剂提高大脑中的激素水平。结果发现,5 天实验结束时,摄入垃圾食品组的志愿者与饮食变化和奖励反馈相关的 3 个脑区的活跃度高于对照组。这种大脑活动模式与肥胖或胰岛素抵抗患者的大脑活动模式相似,后者可能导致 2 型糖尿病。而实验结束 7 天后,摄入垃圾食品组的志愿者与记忆和食物视觉信号反应相关的两个脑区活跃度较低。
地球上的生命演化持续受到来自地表及宇宙射线辐射的影响。邻近地球的超新星爆发可能会使地表接收的辐射强度提高好几个数量级,对生命演化产生深远影响。超新星爆发会将放射性铁-60 传播到地球。研究人员发现,距今约 200 至 300 万年前,一颗邻近地球的恒星产生超新星爆发,释放出放射性铁-60。而根据一项针对非洲东非裂谷湖泊病毒多样性的研究显示,该区域的病毒在约 250 万年前经历了显著的多样性变化。虽然目前无法直接证实这两者之间的关联,但它们出现在相同的时间,研究团队认为值得关注。
英国研究人员从 UK Biobank 数据库中筛选出 454,796 名参与者,详细询问了他们喝热饮(茶和咖啡)的情况,同时收集了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生活习惯(吸烟、喝酒、运动情况)、健康状况以及饮食摄入等个人数据。研究人员通过和国家癌症登记处的数据进行关联,确定了这些参与者中食管癌的发病情况,并将病例分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和食管腺癌(EAC)两种类型。结果显示,喝热或很热的饮品是 ESCC 的一个风险因素,而且喝得越多,风险越高;不过并没有发现热饮温度和 EAC 的发病之间存在明显联系。
2021 年 12 月底,山东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发表了一份通报,称对 35 名涉嫌论文造假的研究人员进行了处罚。该医院的年轻医生从论文工厂购买了假论文以满足工作和获得更高职称的要求。《自然》新闻团队的调查发现,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是全世界撤稿率最高的机构。从 2014 年到 2024 年,该医院发表的论文中超过 100 篇占
其总数的 5% 被撤稿。这一撤稿率比全中国的平均撤稿率高出一个数量级,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 50 倍。撤稿率前十的机构有七家来自中国,其中包括第二的河北沧州中心医院、第三的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第五的潍坊人民医院、第六的临沂人民医院、第八的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第九的齐齐哈尔医学院。其它三家机构来自印度、巴基斯坦和埃塞俄比亚。
微软宣布了其首款量子计算芯片 Majorana 1。微软表示,开发 Majorana 1 需要创造一种全新的物质状态,即所谓的“拓扑体”。量子计算机的核心是量子比特(qubits),这是量子计算中的信息单位,类似于今天计算机使用的二进制。问题在于,量子比特相当脆弱,并且对环境噪声非常敏感,可能导致计算错误或数据丢失——对于计算机来说是毁灭性的结果。这是量子计算目前发展缓慢的核心矛盾。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微软的量子芯片采用了一种全新的解决方案,通过创造所谓的“世界首个拓扑体”,得以观察和控制马约拉纳粒子,从而产生更可靠和可扩展的量子比特。微软透露这种拓扑体使用砷化铟(半导体)和铝(超导体),通过逐个原子设计和构建拓扑导体线材——所谓“量子时代的晶体管”。微软解释称,当拓扑导体线材被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并通过磁场调谐时,会在两端形成马约拉纳零能模(MZMs)。马约拉纳量子比特比其他替代品更稳定。它们快速、小巧且可以数字控制,并具有独特的属性,可以保护量子信息。
思科的调查发现,97% 的 CEO 计划整合 AI。麦肯锡调查的公司中有 92% 计划未来三年加大生成式 AI 的投资。越来越多的招聘金融专业人才的职位描述中也都提及了 AI。研究人员分析了 LinkedIn、Glassdoor、Indeed、Job2Careers 和 ZipRecruiter 等求职网站上发布的 6,000 个 CFO 相关职位,其中包括 CFO、财务主管、财务计划和分析,以及会计师。2025 年 1 月的 1,000 个 CFO 职位招聘信息中,其中 27% 提及 AI;相比下去年同期是 8%。在 2025 年 1 月的财务计划和分析职位招聘信息中,35% 将 AI 作为能力要求的一部分;相比下去年同期是 14%。
澳大利亚北部和东南亚茂密的雨林中生活着一种吸食果实的吸果蛾,它的翅膀虽然是扁平光滑的,但通过制造光学幻象,让自己看起来像一片三维的树叶,甚至有凸起的中脉。吸果蛾伪装成树叶的形状是为了欺骗捕食者,尤其是鸟类,让其以为它不是食物。虽然吸果蛾在1877年就被首次发现,但直到现在,人们还认为这种相似是由色素和身体形状造成的。西澳大利亚大学珀斯分校的生物学家 Jennifer Kelley 表示,吸果蛾翅膀的鳞片是一种纳米结构,模仿了光滑弯曲的叶子表面上的高光,这是一种结构着色,与彩虹形成的机制相同。
为什么吃饱之后仍然想吃甜食?德国马普代谢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调查了小鼠对糖的反应,发现完全饱腹的小鼠仍然吃甜点。对大脑的研究表明,POMC 神经元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旦给小鼠喂食糖,促进它们的食欲,这些神经元就会活跃起来。当小鼠吃饱吃糖时,POMC 神经元不仅释放刺激饱腹感的信号分子,还释放一种人体自身的鸦片制剂:β-内啡肽。它会引发奖励感,导致小鼠即使吃饱了也会吃糖。当小鼠吃额外的糖时,大脑中的阿片通路被特别激活,但当它们吃正常或高脂肪食物时则不会被激活。当研究人员阻断这条通路时,小鼠就不再吃额外的糖了。研究人员发现,人类大脑中同样的区域也会对糖产生反应。
在老年和中年小鼠中,长期禁食继续展现出对代谢的积极影响,如改善葡萄糖耐受性和胰岛素敏感性。但在青年小鼠中,长时间禁食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轻断食”是指只在特定时间吃东西的饮食策略,比如一天中只在固定的 8 小时内进食,或者一星期有两天不吃饭。科学家们发现,很多“轻断食”方法不仅能帮助人们控制体重,还对控制血糖、血压和促进新陈代谢有很多好处,甚至与长寿有关。但小鼠实验发现,这种间歇性禁食方式虽然有诸多好处,对正在生长发育的青少年个体来说,可能存在意想不到的健康风险。研究发现,长期间歇性禁食会破坏年轻小鼠胰岛β细胞的发育,反而增加了罹患糖尿病的风险。
一项新研究认为,人类或许并非超凡的存在,而是地球自然演化的结果。这个研究尝试推翻有数十年历史的「Hard-Steps理论」,该理论认为智慧生命的出现是一个极低机率的事件,研究的新解释提高了宇宙中存在其他智慧生命的可能性。Hard-Steps理 论由理论物理学家在 1983 年提出,认为人类演化所需时间相较于太阳寿命过于漫长,显示智慧生命出现的机率极低,因此宇宙中类似人类的存在极为稀少。生物演化步骤中若有某些关键步骤所需时间过长(即所谓的 Hard Step),则智慧生命的出现机率会极低,基于此,Hard-Step理论预测宇宙中几乎没有其他智慧文明存在。新研究挑战了 Hard-Steps理论的演化单一性与低机率性假设。传统观点认为,生命起源、氧合光合作用、真核细胞、多细胞性及智人的出现都是「演化单一性」,即只在地球历史中出现过一次,因此被视为低机率事件。然而,研究深入探讨了这种单一性可能由于地质时间尺度上的讯息遗失或演化竞争优势所致。例如,若其他独立演化的生命形式在早期地球环境中灭绝,则现代生物多样性中仅存的分支会给人单一性的错觉。此外,首次出现的物种可能在生态位上占据优势,抑制后续重复出现的机会,这种「演化优势」使单一性显现出极低机率。
人类的大脑日益受到现代技术的冲击。注意力经济专家 Dan Nixon 说,我们的精神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支离破碎和更分散,“APP 和通知在不断争夺注意力,将我们的注意力货币化。”据估计,数字宇宙规模每两年翻一番,每天产生 2.5 quintillion 字节的数据。大部分数据都在我们的指尖。人们每天在 PC、笔电、平板、手机、电视和游戏机等设备上的屏幕时间从 2012 年的 9 小时增加到 2019 年的 11 小时,其中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增加了约两个小时。对注意力不断增长的需求受到了注意力供应有限的限制。试图吸收太多内容会对我们的认知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在刺激之间切换会缩短注意力,超出大脑负荷会导致精神疲劳、记忆力受损和压力增加。数字干扰会阻碍创造性思维,信息过载带来的压力和焦虑会削弱恢复能力。
水通常有固态、液态和气态 3 种基本形态。实际上水还拥有更多形态,其中一些仅在高温高压下出现,被称为奇异态。15 年前,科学家借助分子动力学模拟,预测了“塑性冰七(Plastic ice Ⅶ)”的存在。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借助位于法国劳厄-朗之万研究所内先进的中子光谱仪等设施,首次观测到这一形态。塑性态是一种混合态,兼具固态和液态的特性。在“塑性冰七”内,水分子形成刚性立方晶格——就像在“冰七”(一种立方结晶冰形,降至室温后可在3GPa以上由液态水形成)内一样,但同时又表现出液态水内的皮秒旋转运动。这种奇特形态出现在 177℃—327℃ 高温、0.1GPa—6GPa(1GPa=10亿帕)的压力环境下。
欧洲立方千米中微子望远镜(KM3NeT)项目团队报告检测到了迄今能量最高的宇宙中微子,其能量估计比此前检测到的任何中微子高约 30 倍。研究人员认为,这些粒子来自银河系之外,但其准确来源尚不明确。2023 年 2 月 13 日,深海宇宙线天体粒子研究探测器(ARCA)发现了高能缪子的信号。研究人员估计,这一粒子能量约为 120 拍电子伏(PeV,1 PeV=10^15 电子伏),而产生这个缪子的中微子能量甚至更高,约 220PeV。它穿过了整个探测器,并在超过 1/3 的活性传感器中产生了信号。其轨迹的倾斜度与巨大的能量相结合,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表明该缪子起源于在探测器附近相互作用的宇宙中微子。这一事件被命名为 KM3-230213A。
一小片人脑在加入碱液后开始融化。在接下来的几天里,这种腐蚀性化学物质会消融其中的神经元和血管,最终留下一种含有数千个微小塑料颗粒的浆液。毒理学家 Matthew Campen 一直在用这种方法分离和追踪人类肾脏、肝脏,尤其是大脑中发现的微塑料和更小的纳米塑料。在阿尔伯克基新墨西哥大学工作的 Campen 估计,他可以从捐赠的人类大脑中分离出大约 10 克塑料,这相当于一支未用过的蜡笔的重量。然而检测只是第一步。精确地确定这些塑料在人体内的作用以及它们是否有害要困难得多。这是因为没有一种“标准”的微塑料。它们有各种各样的大小、形状和化学成分,每一种都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细胞和组织。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微塑料直接导致人类健康状况不佳,只有数据显示两者之间存在联系。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吸入和摄入的纳米塑料——直径小于1微米的塑料颗粒。更大的颗粒能通过消化系统并被排出体外,但纳米塑料可能会被吸收到细胞中,而人体并没有建立消化或排出它们的机制。
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被称为 Torque Clustering 的新 AI 算法,它比目前的方法更接近自然智能。它极大地改善了 AI 系统在没有人类指导的情况下独立学习和发现数据模式的方式。目前几乎所有的 AI 技术都依赖于监督学习,这种训练方法需要人类使用预定义的类别或值对大量数据进行标记,这样 AI 可以做出预测并看到关系。Torque Clustering 算法优于传统的无监督学习方法,提供了潜在的范式转换。它是完全自主的,无参数的,并且能够以卓越的计算效率处理大型数据集。它已经在 1000 个不同的数据集上进行了严格的测试,达到了97.7%的 AMI 得分。相比之下,其他最先进的方法只能达到 80% 的分数。
广西大学的研究人员从论文数据库筛选出 14 项对网瘾学生进行运动干预的研究,相关研究共涉及了 760 名国内大学生。对网瘾学生的运动干预为三类:开放性运动如篮球或足球,封闭性运动如跑步、游泳或举重,或开放封闭兼而有之。干预持续时间 4-18 周,每周 2-5 次中等强度运动,每次持续 50-120 分钟。对照组没有参加任何干预。结果显示,运动干预对减轻网络成瘾症状效果显著,显著减少了焦虑、孤独、压力和自卑感,改善了整体心理健康,减轻了疲劳和抑郁症状。
德国马普研究所科学家发现了宇宙中迄今最大的结构,并以印加结绳记事系统命名为“奇普”(Quipu)。“奇普”属于一种超结构,整体质量为太阳质量的 200 万亿倍,长度超过 13 亿光年。超结构是包含星系团和超星系团的超大结构。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共发现了 5 个超结构,“奇普”是其中最大的,也刷新了宇宙中已知最大结构的纪录。研究团队使用 X 射线星系团,识别并分析出了这些超结构。X 射线星系团囊括了数千个星系以及大量发射X射线的炽热气体。这些 X 射线是绘制超结构质量图的关键。研究发现,这 5 个超结构涵盖了宇宙中 45% 的星系团、30% 的星系,以及 25% 的物质。
地球内核位于地表下约 4800 公里处,被重力固定在液态外核之中。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内核是一个固体球体。南加州大学科学家的原始研究目标是进一步描绘内核减速的过程。“但当我分析几十年的地震记录时,发现其中一组地震波数据格外不同。”首席研究员 John Vidale 说。“后来,我意识到这正是内核并非完全固态的证据。”该研究利用地震波形数据,包括 1991 年至 2024 年间在南极洲南桑威奇群岛附近的 42 个监测点记录的 121 次重复地震,以窥探地球内核的活动情况。研究人员分析了位于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和加拿大黄刀镇的地震接收阵列站的数据,发现黄刀镇站点的一组地震波表现出前所未见的特性。内核的额外物理活动可解释为内核形态的时间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内核近表面可能发生黏性变形,在内核的浅层边界处发生形态的变化和位移。最可能导致这一结构变化的原因是内核与外核之间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