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dot新版网站常见问题,请点击这里查看。
根据一项新研究,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造成的破坏可能被严重低估了。全球暖化以多种方式影响经济。最明显的破坏来自极端天气。干旱导致歉收,风暴和洪水造成大面积破坏并扰乱商品供应,热浪会导致食品通胀,以及降低工人生产力。高温还会影响人类健康和助长疾病传播,可能导致大规模移民和冲突。此前的研究预测,到本世纪末如果全球气温上升 4°C,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在 7% 到 23% 之间。这些模型忽视了全世界同时发生灾难气候的可能性。最新研究发现,如果到本世纪末地球变暖超过 3°C,对全球经济的破坏将提高到 40%。这种程度的破坏可能会摧毁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生计。人类需要尽快采取行动避免灾难的发生。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北极海冰今年冬季峰值范围创下从 47 年前有卫星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这是气候变化的“症状”之一,将对全球产生影响。每年 3 月,北极海冰达到最大覆盖范围,随后开始为期 6 个月的融化季节。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表示,本月22 日测得的最大范围是 1433 万平方公里。数据显示,这比 1981 年至 2010 年的平均最高值小 131 万平方公里,比 2017 年记录的最低值小 80 万平方公里。科学家警告称,尽管海冰范围一年四季都在缩小,但对北极冰盖整体健康而言,最重要的季节是夏季。冬季薄冰在夏季加速融化,或将形成恶性循环:无冰海域吸收更多热量,导致秋冬季海冰恢复能力持续弱化。

3 月 28 日 14 时 20 分,缅甸发生今年至今最强烈的地震。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震中为北纬 21.85 度,东经 95.95 度,震源深度 30 千米,震级为 7.9 级。美国 USGS 的数据称,震级 为 M 7.7 级。缅甸最大城市仰光,周边国家包括中国云南均震感强烈。根据社交媒体上的视频,曼谷正在建造的一栋建筑物倒塌。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4 年全球气候状况》报告,多项气候指标创下记录。报告确认,2024 年可能是第一个比前工业时代高出 1.5°C 的日历年,全球平均近地表温度比 1850-1900 年的平均值高出了 1.55 ± 0.13 °C。2024 年是 175 年观测记录中最暖的一年。报告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过去80万年来的最高水平。在全球范围内,过去十年中的每一年都位列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十年。在过去的八年中,每一年都创下了海洋热含量的新纪录。北极海冰面积最小的 18 个记录都出现在过去 18 年中。南极冰盖三次最小面积均出现在过去三年中。有记录以来最大的三年冰川质量损失均发生在过去三年。自有卫星测量以来,海平面上升的速率已翻了一番。

根据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项研究,2023/24 年海洋表面温度的大幅上升虽然是异常现象,但用气候模型预测时并不全然意外。这项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可能并未像人们起初担忧的那样发生超预期的加速,但研究仍显示,温度飙升可能由人因气候变化所致。2023/24年,全球海洋表面温度达到创纪录高点,比此前纪录高出约0.25℃。这一突然升温令人担心全球变暖是否已经加速,以及现有的气候模型是否能够准确描绘气候系统。为回答这些疑问,瑞士伯尔尼大学研究团队使用基于观测的统计模型,以确定在当前对气候模式的理解下,预测出这一海洋表面温度高峰的可能性。这些模型表明,相对目前的变暖趋势,海洋表面温度在 2023/24 年的飙升是个512 年一遇的事件。这一结果意味着,此次事件并非完全超出预期。但研究团队提到,如果不考虑全球变暖的趋势,这类异常事件几乎不可能发生。他们补充说,预计到2025年9月之前,海洋表面温度会在这种跳跃飙升之后恢复到长期变暖趋势。

研究表明靠近地球的超新星爆发可能导致了至少两次大规模灭绝事件。研究人员认为,分别发生在 3.72 亿年前和 4.45 亿年前的晚泥盆纪和奥陶纪灭绝事件是地球附近的超新星爆发导致的。奥陶纪灭绝事件杀死了 60% 的海洋无脊椎动物,当时的生命大部分生活在海洋里。晚泥盆纪灭绝事件杀死了 70% 的物种。科学家认为这两起灭绝事件与臭氧层损耗相关,而这可能是超新星引发的。研究人员称,这两次灭绝事件的时间与地球附近超新星爆发的频率一致。

根据瑞士空气质量技术公司 IQAir 的报告,几乎每个国家的空气都比医生建议的要脏。去年只有七个国家符合 WHO 关于 PM2.5 的指导方针。澳大利亚、新西兰、爱沙尼亚、冰岛和一些小型岛国是少数年均每平米 PM2.5 不超过 5 微克的国家。污染最严重的国家包括乍得、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刚果民主共和国和印度。报告发现,2024 年上述五国的 PM2.5 水平至少比指导方针的限制值高出 10 倍,乍得的 PM2.5 水平甚至比推荐水平高出 18 倍。医生表示,PM2.5 没有安全水平,这种颗粒小到可以进入血液并损害全身器官,他们估计只要遵循指导方针每年数百万人的生命能被挽救。污染空气是继高血压之后的第二大死亡危险因素。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世界上已知最古老的陨石撞击坑,可能会重塑人类对生命起源和地球形成的理解。科廷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和西澳大利亚地质调查局(GSWA)组成的研究团队调查了西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的岩层,发现了 35 亿年前重大陨石撞击事件的证据。该发现挑战了之前关于地球古代历史的一些假设。研究人员是通过位于西澳大利亚皮尔巴拉地区马布尔巴以西约 40 公里处“震裂锥”发现这个陨石坑的。“震裂锥”是一种独特的岩层,只有在陨石撞击的巨大压力下才能形成。当一颗陨石以超过 36000 公里/小时的速度撞击该地区时,“震裂锥”就形成了。这是一次重大撞击事件,形成了直径 100 多公里的陨石坑,全球可见飞溅的碎片。

根据 Carbon Majors 的《2023 Data Update》报告,36 家石化巨头产生的碳排放占到了全球的一半。报告认为,沙特阿美、印度煤炭、埃克森美孚、壳牌、中国国家能源集团和晋能集团等 36 家主要化石燃料公司生产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在 2023 年产生了逾 200 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如果沙特阿美是一个国家,它将是中国、美国和印度之后的第四大排放国,而埃克森美孚的排放量与世界第九大排放国德国相当。如果全世界希望将气温上升限制在 1.5C 以内,那么到 2030 年全球排放量必须下降 45%。然而全世界的排放量仍然在上升。Carbon Majors 数据库 169 家公司中的大部分在 2023 年增加了排放量,而 2023 年是当时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2024 年超过了 2023 年)。

根据发表在《Nature Food》上的一项新研究,如果全球升温超过 1.5°C 阈值,作物多样性的大幅下降可能会对全球粮食安全产生显著影响。尤其是低纬度地区,受到的影响远超中高纬度地区。风暴、洪水、野火、干旱……全球变暖已经在重塑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气温的持续上升,将威胁全球1/3的粮食产能。为此,芬兰阿尔托大学的研究人员对全球 30 种主要粮食作物进行研究,分析未来温度、降水和干旱变化对它们生长情况产生的影响。结果发现,低纬度地区作物受到的影响远大于中纬度或高纬度地区。在气候条件变得不适合生产的情况下,低纬度地区高达一半的作物产量面临威胁。与此同时,该地区的作物多样性也将大幅下降。研究人员发现,气候变暖将使全球可栽培的主要作物,如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和大豆的耕地面积大幅缩小。而这些作物提供了世界超2/3 的粮食能量摄入。此外,对低收入地区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的山药等热带块根作物以及谷物和豆类尤其容易受到伤害。

一项新研究表明,长期暴露在极端高温下可能会加速老年人的生物学衰老。生物学年龄是衡量人体在分子、细胞及系统水平上运作状况的指标,它不同于基于出生日期的时间年龄。 生物学年龄高于时间年龄通常意味着更高的疾病和死亡风险。虽然长期以来,暴露于极端高温已被证明会带来健康风险,包括更高的死亡率,但高温与生物学衰老之间的关系仍然不清楚。研究人员分析了 3600 多名年龄在 56 岁及以上的“美国健康与退休研究(HRS)”参与者的生物学年龄变化情况。研究人员在为期六年的研究期间,在不同时间点采集参与者的血液样本,分析其表观遗传变化,并估算每个时间点的生物学年龄。随后,他们将参与者的生物学年龄变化与其所在地 2010 至 2016 年间的热指数历史记录和美国国家气象局报告的高温天数进行比对。研究结果显示,居住在较多高温天数地区的个体,其生物学年龄增加的幅度显著高于较少高温天数的地区,这一关联在控制了社会经济因素、人口以及生活方式(如体育活动、饮酒和吸烟)等变量后仍然存在。

日本卫星的观测记录显示,2024 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较上年的增幅达到 3.5ppm,创开始观测以来的最高纪录。大气二氧化碳浓度 2024 年平均为421.3ppm,是观测以来的最高值。2010 年二氧化碳浓度为 388ppm,之后持续上升。相较上年的增幅平均为每年 2.4ppm,此前最高纪录是 2016 年的 3.1ppm。欧盟(EU)气候检测机构的数据显示,2024 年平均气温比工业革命前的水平高出 1.6度,创最高纪录。从太空的持续观测也反映出全球气候变暖的倾向。

一项研究发现,许多国家用于高尔夫球场的土地总面积超过了风能或太阳能的土地面积。在公共辩论中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土地需求经常受到批评,但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片土地被分配给了只服务于少数富人的高尔夫球场。研究发现在美英等国,分配给高尔夫球场的土地远多于分配给可再生能源设施的土地。在高尔夫球场最多的十个国家中,高尔夫球场的土地面积可支持 842 GW的太阳能和 659 GW的风能容量——超过了现有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高尔夫球场通常需要大量的水和化学处理,对环境有巨大影响。相比下,太阳能发电场和风力涡轮机能提供可持续的土地利用,同时还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太阳能发电场每 MW 需要约 0.01 平方公里土地,而风力发电场每 MW 需约 0.12 平方公里的土地。

小行星 2024 YR4 将于 2032 年 12 月 22 日抵达近地点,鉴于轨道的不确定性,它有可能会撞击地球。而撞击的概率会随着数据的收集而出现变化。最早的计算估计它撞击地球的概率是 1.3%, 2 月 18 日提高到 3.1%,2 月 19 日降至 1.5%,现在则进一步降至了 0.28%,而撞击月球的概率则提高到了 1%。观测还在继续,地球居民无需恐慌了。

地球上的生命演化持续受到来自地表及宇宙射线辐射的影响。邻近地球的超新星爆发可能会使地表接收的辐射强度提高好几个数量级,对生命演化产生深远影响。超新星爆发会将放射性铁-60 传播到地球。研究人员发现,距今约 200 至 300 万年前,一颗邻近地球的恒星产生超新星爆发,释放出放射性铁-60。而根据一项针对非洲东非裂谷湖泊病毒多样性的研究显示,该区域的病毒在约 250 万年前经历了显著的多样性变化。虽然目前无法直接证实这两者之间的关联,但它们出现在相同的时间,研究团队认为值得关注。

小行星 2024 YR4 最近引发了广泛关注,它将于 2032 年 12 月 22 日抵达近地点,鉴于轨道的不确定性,它有可能会撞击地球。小行星撞击的概率会随着数据的收集而出现变化。NASA JPL 于 2 月 18 日更新 2024 YR4 在 2032 年的撞击几率至 3.1%,这是 NASA 迄今对该尺寸(估计直径约 40 至 100 米)天体记录的最高数值。然而根据 2 月 19 日 前一晚收集的新数据,该几率已降至 1.5%。每增加一晚的观测,都能进一步提升我们对 2024 YR4 在 2032 年 12 月 22 日可能位置的理解,这凸显了搜集足够数据的重要性,以便行星防御专家评估未来对地球的风险。NASA 预计,随着未来数天和数周内的持续观测,2024 YR4 的撞击几率仍会有所变动。

一项针对全球超过 27 万座冰川的分析显示,自 2000 年以来,全球冰川平均缩小了 5% 以上,损失了约 7 万亿吨冰,海平面上升了 2厘米。随着气候变化的迅速发展,冰川融化的速度在过去十年中加快了三分之一以上。研究人员发现,2000-2011 年间,冰川平均每年融化约 2310 亿吨冰。而在 2012-2023 年间,融化速度加快至每年 3140 亿吨,增加了三分之一以上。2023 年创下了约 5480 亿吨的纪录。自 2000 年以来,约 7 万亿吨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了近 2 厘米,使冰川融化成为迄今为止导致海平面上升的第二大因素,仅次于海洋变暖导致的海水膨胀。

一项对 16 个主要城市的研究发现,全球变暖正在帮助老鼠在世界各大城市茁壮成长,平均气温上升最快的地区,老鼠的数量增长也最快。直接估算一个城市的老鼠数量极其困难,弗吉尼亚州里士满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查看城市记录在案的老鼠投诉数量,了解老鼠种群的变化情况。他们获得了13 个美国城市以及东京、阿姆斯特丹和多伦多的数据。分析表明,美国新奥尔良、路易斯维尔和日本东京的老鼠数量正在下降,达拉斯和圣路易斯的老鼠数量保持稳定,而其他 11 个城市的老鼠数量正在上升,其中华盛顿特区、旧金山、多伦多、纽约和阿姆斯特丹的老鼠数量增长最快。研究发现,老鼠数量增长与平均气温上升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根据卫星照片评估的城市化程度,然后是人口密度,城市的 GDP 与老鼠数量的趋势没有明显关联。

根据发表在《Lancet Public Health》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欧洲预期寿命增长停滞,其中英格兰增速放缓幅度最大。专家将这一现象归因于糟糕饮食、缺乏活动和肥胖率大增。整个欧洲大陆的预期寿命年平均增长从 1990-2011 年的 0.23 岁降至 2011-2019 年的 0.15 岁。在研究的 20 个国家中,除挪威外的每个国家的预期寿命增速都出现了下降。英格兰的预期寿命年增速从 1990-2011 年的 0.25 岁降至 2011-2019 年的 0.07 岁,降幅达到 0.18 岁,其次是北爱尔兰(下降了 0.16 岁),以及威尔士和苏格兰(下降了 0.15 岁)。挪威、冰岛、瑞典、丹麦和比利时预期寿命增长最出色,即使新冠疫情期间也保持或提高了预期寿命。

根据 US National Snow and Ice Data Center(NSIDC)的数据,在截至 2 月 13 日的 5 天内,北极和南极海冰总面积为 1576 万平方公里,打破了 2023 年 1 月至 2 月创下的 5 天 1593 万平方公里的历史最低纪录。北极海冰因全球暖化而减少,其夏末面积从 1980 年代的平均 700 万平方公里降至 2010 年代的 450 万平方公里。相比下,南极海冰面积被认为富有弹性,但最近的数据显示它的面积也在收缩。南极目前处于夏季,而北极处于冬季,寒冷的冬季本有助于结冰,然而目前北极海冰面积比此前的记录少近 20 万平方公里。原因包括海洋暖化以及破坏冰层的风暴。2 月初北极 Svalbard 群岛等地区的温度一度达到冰融点的零度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