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dot新版网站常见问题,请点击这里查看。
1990 年代格陵兰冰盖和北极其它地区因全球暖化而加剧融化,但南极洲冰盖没有受到什么影响。今天的情况发生了改变。研究发现,南极洲的冰盖、冰川、浮冰架以及海冰与北极一样易受气候暖化影响。卫星数据和实地观测发现,南极洲出现了类似格陵兰岛的加剧融化迹象:冰原表面融化加剧,冰川移动加快,海冰减少。科学家警告,南极洲快速格陵兰化将会带来严重后果,包括海平面加速上升以及降雨和干旱模式的显著变化。南极冰盖面积约 1400 万平方公里,平均厚度超过 1.6 公里,蕴藏着地球 61% 的淡水,如果全部融化,足以使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约 58 米。冰盖面积较小的西部尤其脆弱,其冰量足以使海平面上升逾 3 米。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的最新报告《WMO温室气体公报》,2024年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水平再创新高,加剧地球气温长期上升。源自人类活动的持续CO2排放和野火激增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加上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等“碳汇”对CO2的吸收减少,有可能导致气候恶性循环。自 1960 年代以来,CO2 增速已达三倍,2011-2020 年的十年间,年均增幅从每年 0.8ppm 加速到每年 2.4ppm。2023 年到 2024 年,全球 CO2 平均浓度增幅飙升到了 3.5ppm,这是自 1957 年开始现代测量以来的最大增幅。甲烷和一氧化二氮(与人类活动相关的第二和第三重要的长寿命温室气体)的浓度也已升至创纪录水平。

英国气候变化委员会 Climate Change Committee (CCC)警告政府需要为 2050 年全球气候上升 2 摄氏度做准备。准备不足可能会在未来产生严重的经济和健康后果。气候委员会称,全球变暖 2 摄氏度将对英国的天气产生重大影响,极端事件将变得更频繁和普遍。英国可能会遭遇更多热浪、干旱和洪水,野火季节可能会持续到秋季。由于气候变化,英国天气模式已经在发生变化,2025 年英国气象局确认了四次官方认可的热浪,这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夏季。由于人为气候暖化,未来出现与 2025 年夏季相似炎热或更炎热夏季的可能性要高得多。

日本三重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1982-2023 年的 42 年间,日本的“夏季时长”增加了约 3 周。“冬季时长”基本未变,春季与秋季则不断缩短。团队警示称:“全球变暖导致的海面水温上升是主要原因。若变暖趋势持续,‘长夏+长冬’的两季化现象将进一步加剧”。42 年间夏季起始日提前了约 12.6 天,结束日推迟了约 8.8 天,总时长增加了约 21.4 天。以 2023 年为例,日本夏季为 6 月11 日至 10 月 9日,共计 121 天。

SpaceX 的宽带卫星星座 Starlink 每天有 1-2 颗重返大气层。哈佛天体物理学家 Jonathan McDowell 表示 Starlink 卫星成为太空垃圾的风险不高,首先其轨道高度不到 600 公里,其次是其脱轨方法是使用卫星上的推进器将其推到较低的高度,在不受控但有辅助的条件下重返大气层并在这一过程中燃烧殆尽。他认为最危险的轨道高度是 600-1000 公里。中国的部分卫星星座项目就运行在这一高度附近,因此最令人担忧,如果这些卫星出现问题,可能导致该轨道区域本已严重的太空垃圾问题雪上加霜,而更高的轨道意味着重返大气层的时间越长,会在更长时间里增加发生太空碰撞的问题。

生活在天然林里的蝴蝶与生活在人工林里的蝴蝶是不同的。在天然林中,五彩斑斓的颜色攸关蝴蝶的生存,有助于吸引配偶和躲避捕食者。但随着人类砍伐森林,将其改造为单一作物的人工林,生活在其中的蝴蝶也变得暗淡无光。巴西研究人员发现,天然林生活了 31 种各种颜色的蝴蝶,而人工林中只生活着 21 种,且以棕色为主。天然林为蝴蝶提供了多样化的栖息地,而在背景单一的人工林颜色单调的物种则更容易生存。蝴蝶是世界上颜色最丰富的物种之一,它们能对环境变化迅速做出反应。当动物颜色的多样性减少时,通常也意味着生态环境及其功能在衰退。

根据上周悉尼国际宇航大会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如果能清理掉低地球轨道上最具有危险性的 50 块太空垃圾,那么新生成碎片的数量将能整体减半。论文主要作者是 Darren McKnight,他们计算了最可能与其它碎片碰撞产生更多碎片的低轨道物体。50 块最具危险性的太空垃圾有 34 块来自俄罗斯/苏联,10 块来自中国,美国 4 块,欧洲 2 块,日本 1 块。即使只清理掉其中最危险的 10 块,新太空碎片数量也能减少 30%。McKnight 指出,大部分太空垃圾来自于 2000 年之前,50 块最具有危险性的太空垃圾有 76% 是上个世纪留下的,88% 是遗留在太空的火箭残骸。坏消息是,自 2024 年 1 月 1 日以来,遗留在低地球轨道上的火箭残骸达到了 26 枚,它们会在轨道上停留逾 25 年。这 26 枚中有 21 枚是中国发射的,另外 5 枚来自美国、俄罗斯、印度和伊朗。随着中国加速发射和部署数量数以千计的国网和千帆星座,低轨道上的火箭残骸数量可能会继续增加。自去年发射国网和千帆星座以来,中国在轨道上遗留了9 枚火箭上面级的残骸,未来可能会遗留逾 100 枚。不过中国航天局的一名官员表示正在研究如何清理轨道上的太空垃圾。

根据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过去 40 年全球野火灾害所造成的负担显著加重,且自 2015 年左右开始,局势恶化明显加速。自 1980 年以来,由野火造成的重大经济灾害增加了四倍多,其中最具破坏性的 200 个事件中有 43% 发生在近十年内。野火造成的致命事件也显著增加,自 1980 年以来其发生频率增加了两倍。这些发现表明,野火态势的这种升级是由多重因素共同驱动的,其中包括促进极端火灾天气的气候条件日益恶化、诸如荒野-城市交界处的扩大、土地利用变更及长期消防政策改变等人为因素。

一颗俄罗斯生物实验卫星在轨道飞行 30 天后返回地面。Bion-M 2 号卫星于 8 月 20 日携带 75 只小鼠和 1000 只果蝇搭载联盟号火箭发射升空,这些动物被用于研究太空飞行过程中暴露在高水平宇宙辐射下的影响。9 月 19 日,装有 75 只小鼠和 1500 只果蝇,以及细胞培养物、微生物、植物种子等的着陆舱着陆在 Orenburg 地区的草原上。

天空亮度有一个分类法叫 Bortle scale,以纽约业余天文学家 John E. Bortle 的名字命名,这套分类法共分 9 级,无人造光的最黑暗地区为 1 级,市中心为 9 级。大部分人一生中生活在亮度为 5 级以上的环境中,而今天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 7 级、8 级和 9 级亮度的地区。更明亮的 LED 灯的普及也让光污染愈发严重。近期的一项研究估计,从 2011-2022 年,全球光污染每年增长 10%,约每八年翻一番。尽管如此,Bortle 1 级的黑暗区仍然存在,比如澳大利亚内陆和智利北部的 Atacama 沙漠。但智利也面临在天文台附近建造采矿项目的压力。此外互联网卫星也给天文观测带来了额外的挑战:地球轨道上运行的卫星数量已从几百颗增加到 1.2 万颗,天文学家预测十年内卫星数量将达到 10 万颗以上。

根据世卫组织和世界气象组织的报告,全球有超过 24 亿工人暴露在极端高温下,每年造成超过 2285 万起职业伤害,有 1.9 万人死于与高温相关的工伤,世界各国政府正在实施保护工人免受日益加剧的热应激影响的法律。日本对未能在湿球温度达到 28 摄氏度时提供降温措施的雇主处以 3400 美元的罚款。新加坡要求大型户外场所安装时间分辨率为小时的温度传感器,要求在湿球温度达到 33 摄氏度时每小时休息 15分 钟。今年夏天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的气温达到了 47 摄氏度,这些南欧国家下令下午停工。

一项田野实验结果显示,气候变暖可能增加热带森林的土壤呼吸速率。研究表明,未来升温或使热带土壤的碳损失超过此前预计,影响全球气候预测。研究人员追踪了碳如何在波多黎各的热带森林土壤中迁移。研究人员将分别处于下、中、上坡位的 3 个具有林下植被和土壤的 12 平方米地块人为升温至比环境温度高4摄氏度。他们在一年时间里以半小时间隔记录了这些地块及类似位置对照样本的土壤呼吸速率,共收集了 574500 个测量数据。研究表明,加温地块的土壤呼吸速率比对照地块高 42%-204%,达到陆地生态系统报告中最高的土壤呼吸速率。此外,加温地块每年额外释放的碳为每公顷 6.5-81.7 吨,具体数量取决于坡位,且上坡地块释放的碳最多。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增长可能因为加温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发生了改变。

伊斯坦布尔妇产科医生 Furkan Kayabasoglu 过去经常会为同一个家庭多次接生,如今绝大部分家庭只生一胎。去年土耳其的总和生育率低至 1.48,已经远低于 2.1 的人口更替率。而联合国人口司此前预测土耳其要到 2100 年总和生育率才会到达如此低的水平。土耳其并非例外。世界各地,从发展中国家到中等收入国家到发达国家,生育率的下降幅度都远超预期。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的总和生育率只有 0.91,甚至低于日本东京。印度的总和生育率已低于人口更替率,中国的人口已经开始萎缩。墨西哥的总和生育率为1.6,与美国相当。2024 年法国出生人口数低于 1806 年,而当时人口不到今天的一半。意大利出生人数创下了 1861 年统一以来的最低水平。非洲出生率仍然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其下降速度也远超预期。这一切意味着世界人口可能比专家预测的更早达到峰值,且峰值水平要低得多。世界人口可能到 2050 年代就会停止增长,而不是原来预测的 2084 年,且总数不会超过 90 亿。生育率下降的可能因素包括了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城市化、避孕普及、养育成本急剧上升以及社会观念的转变等。

科学家几十年以来一直认为地球最丰富的浮游植物原绿球藻(Prochloroccoccus)会受益于暖化的全球环境,然而根据发表在《Nature Microbiology》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海洋暖化会危及原绿球藻的生存,作为全球食物网的关键物种,它的数量如果减少将会产生巨大影响。原绿球藻非常小(0.6 微米),属于光合超微型浮游植物,是地球最丰富的光合生物,是海洋主要的初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产生了地球约五分之一的氧气。它们将阳光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海洋生态系统底层的食物,热带海洋近半数食物是由原绿球藻产生的,有数以百计的物种依赖于原绿球藻。根据最新研究,如果地表水温超过约 27.8 摄氏度,未来 75 年热带海洋中的原绿球藻种群数量可能会减少一半。

8 月 31 日发生的阿富汗地震至今已造成逾 3000 人死亡,逾 4000 人受伤。8 月 31 日 23 时 47 分,位于阿富汗邻近巴基斯坦边境的楠格哈尔省与库纳尔省地区发生 MW 6.0 级地震,之后发生了一系列余震,其中两次余震震级超过 5 级:9 月 2 日发生的 5.2 级以及 9 月 4 日的 5.6 级。阿富汗位于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交汇处,因此地震易发。USGS 估计死亡人数最高可能多达 1 万,有 89 万人受到地震剧烈震动的影响。专家称,地震深度浅、建筑材料质量低(大部分房屋用泥石建造)以及震中下方的地面由软沉积物组成,以及地震前的大雨等因素都导致了此次地震死亡人数巨大。

《自然》最新发表一篇气候研究论文指出,地球在岩石构造中封存碳排放能力的实际上限预计为 1.46 万亿吨。研究人员称,在当前的变暖减缓情景下,该上限可能会在 2200 年达标,这提示各国应重新考虑碳封存在其减排计划中的作用。为实现净零碳排放的目标,二氧化碳源必须与二氧化碳汇的除碳量相当。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方法是利用捕获与封存技术将碳排放封存在地质构造中数百年或数千年。虽然之前有建议认为这一储碳量出奇的大,但仍需开展研究来明确其上限。根据 1.46 万亿吨的储量上限,论文作者指出地质碳封存能逆转今后最多 0.7°C 的全球变暖。同时该储量的约 70% 在陆地上,储存潜力较高的国家包括俄罗斯、美国、中国、巴西和澳大利亚,这些国家多为大型化石燃料开采国。

根据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建造在砂质土壤之上、缺乏排水系统的非洲城市正在裂开,形成了很多会吞噬房屋和商铺的巨大沟壑。研究人员利用 2021-2023 年拍摄的卫星图像,在非洲 47 个城市中的 26 个城市识别出 2922 条城市沟壑,累计近 740 公里长。研究团队还使用比利时中非皇家博物馆的历史航拍照片进行交叉比对,发现城市沟壑在 1950 年代只有 46 条。研究显示,仅在刚果民主共和国,2004-2023 年间平均就有约 11.86 万人流离失所。研究人员估计,如果不采取紧急行动,未来 10 年非洲各地可能会有数十万人流离失所。刚果民主共和国首都金沙萨是受灾最严重的城市之一,该市共有 868 条城市沟壑,总长 221 公里。

根据发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森林砍伐过去 20 年导致局部地区气温升高,逾 50 万人死于与热相关疾病。2001-2020 年间,热带地区约有 3.45 亿人遭受了由森林砍伐引起的局部气温上升,其中 260 万人的热暴露增加了 3 摄氏度。研究人员估计,森林砍伐导致的变暖过去 20 年每年造成 28,330 人死亡。其中逾半数在东南亚,该地区受高温影响的人口较多;三分之一在热带非洲,其余在中美洲和南美洲。

根据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从 2002 年至 2021 年,全球直接暴露于野火的人口增加了 4 成。尽管同期过火面积减少了 26%,但这种增长仍在发生。这一增长的主要原因是有更多的人生活在野地-城市交界带——换言之:人们正迁入野火频发地区。此外在 2002 年至 2021 年间,尽管北美、欧洲和大洋洲的野火灾害引发更多的关注,但全球 85% 的与野火的接触发生在非洲(虽然那里的野火通常未达灾难性级别)。在 1990 年至 2021 年间发生的野火造成至少 2500 人死亡和 1 万又 500 人受伤,而全球有 153 万人的死亡可归因于野火引发的空气污染。

发表在 PNAS 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2024 年夏季,连续 6 周的创纪录高温导致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冰融化量创历史新高。到今年夏末,该群岛上 1% 的陆地冰层已经消失,足以使全球海平面平均上升 0.16 毫米。一半以上的斯瓦尔巴群岛都被冰覆盖。1991 年以来,平均每年夏季融化的冰不到 100 亿吨。但在过去 5 年中,有 4 年创下了夏季冰流失的新纪录。研究团队估计,去年夏季总共损失了大约 620 亿吨冰,且几乎全部源于表层融化而非冰川入海。气候模型显示,随着地球持续变暖,这种情况将变得更加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