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dot新版网站常见问题,请点击这里查看。
不少人选择通过 LASIK 等激光矫正技术矫正视力。但这种手术需切削角膜组织,存在一定风险。加州大学尔湾分校研究人员正在探索一种通过电流重塑角膜,而不是切割角膜的“去激光化”视力矫正新技术。人类角膜是位于眼睛前部的一种透明拱形结构,其作用是折射环境光线并将其聚焦到视网膜上,再传送到大脑形成图像。如果角膜形状异常,就无法正确聚焦光线,从而导致视力模糊。LASIK 手术通过激光去除部分角膜组织以矫正角膜形态。人们普遍认为,这一手术相对安全,但仍存在局限和风险,而且激光切割角膜会削弱眼睛的结构稳定性。研究人员此次探索的是一种名为“电—机械重塑”的方法,其原理是许多富含胶原蛋白的组织(包括角膜)依靠带相反电荷分子的吸引力维持形态,当在组织中施加电流时,会改变其pH值,使这些分子间的吸引力暂时减弱,从而让组织变得柔软可塑。当pH值恢复后,组织则固定在新形态上。

上海长征医院骨科医生历经 3 小时成功为一例遭遇罕见严重颈椎骨折脱位、跨度之大几乎可以被称为“身首离断”的患者实施了复位固定手术。这名患者因此前颈部遭受机械臂重击,当场高位截瘫、心跳骤停,经紧急心肺复苏才勉强恢复微弱生命体征。影像学检查结果几乎为患者宣判了“死刑”——其颈椎发生了极其罕见的大跨度离断式脱位,脊髓严重挫伤、关键神经血管结构撕裂。患者于 6 月 18 日进行的手术,目前生命体征稳定,已脱离呼吸机大概半个月。患者双下肢功能永久损伤无法挽回,上肢功能在逐渐锻炼康复中。

根据发表在《Metabolism》期刊上的一项研究,韩国大学医学院的研究人员报告名为 ReHMGB1 的蛋白质在人体血液中传递衰老信号。ReHMGB1 代表 Reduced High Motion Group Box 1,会触发细胞衰老,永久性丧失其功能。它不仅会在局部发生,还会通过血液循环向全身传递破坏信号,尤其是在损伤或疾病的刺激下。对小鼠研究发现,如果阻断 ReHMGB1 的信号传递,肌肉受损的小鼠会显著加快肌肉再生速度,改善身体机能,减少细胞衰老迹象,减轻全身炎症。ReHMGB1 也具有有益功能,警告人体某个身体组织受损需要修复。

根据发表在 PNAS 期刊上的一项研究,马里兰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利用来自 Paraburkholderia xenovorans 细菌的天然蛋白 RcoM,该蛋白能感知环境中的微量一氧化碳,研究人员在 RcoM 基础上设计出名为 RcoM-HBD-CCC 的分子海绵,能选择性的与有毒一氧化碳分子结合,忽略氧气 (O2)和调控血压的一氧化氮 (NO)。对小鼠研究显示,RcoM-HBD-CCC 能在几分钟内清除血液中的一氧化碳,通过尿液安全排出体外。这种解毒剂就像海绵一样寻找并吸收附在红细胞上的一氧化碳。在小鼠体内,血液中半数的一氧化碳在不到一分钟内就清除掉了,释放出细胞上的血红蛋白,使其能再次携带氧气。其它现有的基于蛋白质的解毒剂无法选择性靶向一氧化碳分子,也会结合一氧化氮,会引起血压变化。

大多数疫苗的设计是针对一种病原体提供免疫力。例如水痘疫苗是针对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但在 COVID-19 疫情爆发后,世界各地的免疫系统研究人员正在努力超越传统的单一病原体疫苗。根据《细胞》上一项研究,研究人员已经开发出一套研究流程,以推动“通用疫苗”的研发。这些疫苗将针对广泛的病毒家族和变异的病毒变体。如果成功,这种方法有望研制出能够中和新出现的 SARS-CoV-2 变体以及许多其他可能引发大流行的病毒的疫苗。研究针对的是病毒在演化过程中始终保持不变的蛋白质序列。

日本京都大学的科学家研发出一种效力与吗啡相当但无严重副作用的止痛药。吗啡常被癌症患者使用,它有呼吸困难和成瘾等严重副作用。新药物 Adrian 的工作原理与吗啡和现有的合成阿片类药物完全不同,研究团队声称有望彻底改变医学领域的疼痛控制,有助于解决阿片类药物滥用问题。当人遭遇危及生命的情况时,大脑会分泌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去抑制疼痛。新研究集中在是人体调节去甲肾上腺素过度分泌的机制。研究团队通过引入新技术首次成功研发出一种能阻断这种调控的药物。科学家计划 2026 年在美国开展临床试验,2028 年投入实用。

《JAMA Otolaryngology–Head & Neck Surgery》期刊报道了一起不同寻常的病例:一名 20 岁的中国籍男子脖子上的十字架纹身在五个月后神秘消失,之后皮肤出现严重的坏死性溃疡和炎症。这起病例是如此奇特以至于医生认为它扩大了纹身相关病理学的范围。医生报告,他们没有发现任何感染的迹象,纹身用的红色颜料已从皮肤上消失,只在溃疡未覆盖的地方留下疤痕。当人体排斥纹身时,异常的免疫反应通常留在皮肤组织的上层,几乎不会导致组织坏死。但该男子的病变很深,明显是侵袭性、结痂、出血性坏死性溃疡。医生还发现颈部病变两侧肿胀,MRI 显示形成了较大的肿块。CT 扫描显示颈部两侧的颈内静脉形成了血栓。医生通过手术切除了溃疡和肿块,封闭了凝结的静脉。医生提出了几种可能的原因:纹身产生了异常的免疫反应;源自纹身的慢性炎症导致静脉壁侵蚀,也导致细胞死亡。

睡眠呼吸暂停是一种在睡眠期间,暂停呼吸或呼吸减弱症状导致的睡眠紊乱。每一次的暂停期间可从数秒钟到数分钟不等,而且整晚发生好几次。在一般情况下,这个症状会产生吵杂的打鼾声。几十年来,睡眠呼吸暂停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持续正压气道通气治疗(CPAP Therapy),患者睡前需戴上面罩,面罩连接到 CPAP 机器,它通过压入空气保持呼吸道畅通。CPAP 虽然有效,但对很多人而言非常不方便。现在专注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的制药公司 Apnimed 发布的新闻稿,宣布一种口服药物即将面世,它公布了第二轮三期临床试验的积极结果,这种口服药物可在睡前服用,帮助保持呼吸道畅通。如果最终获得批准,这种药物可能会改变许多人的生活。

一项长达 14 年的跟踪研究发现,人工甜味剂饮料相比含糖饮料显著增加了罹患 2 型糖尿病风险。饮料用人工甜味剂降低含糖量但保持甜味,此举被认为产生更健康的饮料,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人工甜味剂可能存在代谢风险。为评估含糖饮料和人工甜味饮料如何影响健康,研究人员追踪了 36,608 名参与者,平均随访时间为 13.9 年。研究发现,相比完全不饮用含糖饮料的人,饮用一罐人工甜味饮料会使得罹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 38%。饮用相同量含糖饮料的人的风险增加 23%。此前的研究发现,人工甜味剂阿斯巴甜(aspartame)会引发类似于蔗糖的餐后胰岛素反应,其它人工甜味剂糖精(saccharin)和三氯蔗糖(sucralose)则与肠道菌群紊乱和糖耐量受损有关。

Annie Chen 是在 2017 年第一次注意到异常的呼吸急促,家庭医生告诉她不要担心,她的父亲有重烟瘾,71 岁时因肺癌去世,但她从未吸过烟。两年后医生给她做了 X 光检查,显示肺癌晚期。Chen 女士的病例代表了研究和治疗肺癌的医生所面临的一个日益困惑的现实。因吸烟率下降,过去几十年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在下降,但非吸烟的肺癌患者的比例则出现了增长。研究人员估计,全球约有 10%-25% 的肺癌患者从未吸烟,在部分亚裔和亚裔美国女性人群中,比例可能高达 50% 或以上。对全世界 871 名非吸烟肺癌患者的研究发现,对于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地区的人群,某些 DNA 突变更为常见。污染不仅会直接损害 DNA,还会加速细胞分裂。非吸烟肺癌病人的癌症生物学特征与吸烟者不同,可能需要不同的预防和检测策略。非吸烟肺癌患者更有可能携带特定的致癌突变,而吸烟者则会随着时间推移积累更多突变。

经济学人报道,癌症预防工作取得了成效,自 1990 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癌症死亡率普遍下降。美国的癌症死亡率自 1990 年代以来下降了约三分之一。发达国家吸烟率下降,仅美国自 1975 年以来就减少了逾 300 万例癌症死亡。英国于 2008 年启动了针对年轻女孩的 HPV 疫苗接种计划,在 15 年内让 20 多岁女性的宫颈癌发病率降低了 90%。治疗方法的进步也改变了部分癌症的治疗结果。曾经致命的儿童白血病,如今五年生存率已超过九成。然而癌症研究的未来面临重重障碍,其中之一是美国特朗普政府计划削减癌症研究经费,中国预计在 2025 年超过美国成为癌症研究的主要资助国。

日本国立癌症研究中心等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可提高“Opdivo(欧狄沃)”等癌症免疫药效果的肠道细菌,并在使用小鼠的实验中证实了效果。“Opdivo”和“Keytruda”等癌症免疫药通过解除免疫细胞的抑制机制,增强其对癌细胞的攻击力。但是有疗效的患者被认为只有 2~3 成左右。日本研究团队首先调查了使用癌症免疫药的 50 名肺癌和胃癌患者的粪便。发现癌症免疫药产生疗效的患者体内“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肠道细菌的占比更高。对这种肠道细菌进行详细分析后,发现了此前未知的新型肠道细菌“YB328”。为调查 YB328 的功能和性质,研究团队将癌症免疫药无效的患者的粪便移植给小鼠,并对小鼠使用了癌症免疫药和 YB328,结果发现小鼠的肿瘤缩小。研究表明,YB328 刺激了被认为是免疫系统指挥官的“树突状细胞”,并使其活性化。

小鼠研究发现,有些肠道微生物会吸收 PFAS 化合物,帮助将其排出体外。PFAS 代表全氟烷基和多氟烷基物质,涵盖约 15000 种化合物,这类化合物被广泛应用于数十个行业的几千种日常消费品,包括防污剂、地毯以及鞋子。PFAS 被称为“永久留存的化学品”,因为它们不会自然分解。它们会在包括人类在内的各种动物体内积累,与癌症、新生儿缺陷、肝病、甲状腺疾病、免疫力下降、激素紊乱及其他一系列严重健康问题相关。PFAS 的半衰期为 2-5 年,从血液中完全自然排出可能需要几十年时间。最新研究是首次发现肠道微生物能帮助清除 PFAS,微生物主要针对长链 PFAS,长链 PFAS 比短链 PFAS 危害更大,因为它们在体内停留的时间更长。

根据发表在《Nature Medicin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法国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估计了 2008-2017 年出生的年轻一代未来的胃癌负担。胃癌作为全球第五大癌症死因,其发病机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密切关联早已被确认,但全球范围内针对这一可预防癌症的防控投入长期不足。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年轻人群(<50岁)的胃癌发病率在高低风险地区均呈现上升趋势,而人口老龄化进程更将加剧疾病负担。研究人员估计,2008-2017 年出生人群一生中将有 1560 万例胃癌病例,其中 76% 可归因于幽门螺杆菌。亚洲大陆预计有 1060 万例(占全球 68%),东亚(590 万)和南亚(290 万)最为突出。中国和印度合计占全球可预防病例的 42%。

Moderna 公布了基于 mRNA 的季节性流感疫苗的试验结果:mRNA 疫苗 mRNA-1010 有效性比标准疫苗高 27%。有大约 4.1 万 50 岁及以上人群参与试验,他们被随机分配接受 mRNA-1010 或标准疫苗接种,在流感季节进行约六个月的随访。相比标准疫苗,mRNA 疫苗的总体效力高出 26.6%,在 65 岁及以上参与者中高出 27.4%。早先的试验数据显示,mRNA-1010 在参与者体内产生的免疫反应比标准流感疫苗和高剂量疫苗要高。由于美国现任卫生部部长 Robert F. Kennedy Jr. 的反疫苗立场, mRNA-1010 的未来命运不确定。Kennedy Jr.已经取消了上届拜登政府授予 Moderna 的 mRNA 流感疫苗拨款。

一项研究发现,部分一次性电子烟和烟弹释放出的有毒金属含量,超过了老式电子烟,甚至比传统香烟还高。研究称一次性电子烟在一天的使用中释放的最高铅含量,相当于抽了近 20 包传统香烟。研究人员强调,尽管大多数一次性电子烟在美国属于非法产品,但市场上仍然广泛流通。其主要使用者是青少年和年轻人,而他们也正是对铅暴露最敏感的人群。吸入某些金属元素会显著增加癌症、呼吸道疾病和神经损伤的风险。此次研究分析了来自三大主流品牌的 7种 一次性电子烟。研究人员利用仪器模拟吸入 500-1500 次,并检测烟雾中金属浓度。他们发现随着吸入次数的增加,烟气中铬、镍和锑的浓度也随之升高。研究人员还拆解了这些设备,发现部分有毒金属来自烟油本身,也有不少是从加热元件、合金部件中浸出。含铅铜合金组件释放的铅和镍,加热线圈释放的镍,以及原始烟油中高浓度的锑,都是污染来源。

一项新研究发现,患者在接受减重手术后的一年内,自尊得分翻了一番多。研究指出,减重手术后,患者的自尊得分从33.6上升到77.5,飙升131%。自尊得分范围从0到100,评分越高表明患者自尊水平和生活质量越高。尽管存在性别、年龄、种族或减重手术类型等人口统计学差异,但减重似乎促进了自尊水平的提高,减重最多的人得分最高。研究作者称,“了解与肥胖相关的体重污名和心理社会因素对于提供‘全人照护’至关重要。虽然这些因素不应该成为接受减重手术的决定性因素,但它们应该是与患者对话的重要部分。”研究还发现体重污名与抑郁、焦虑、饮食失调和自卑等相关。在肥胖成年人群体中,体重歧视的概率为19%~42%,BMI较高的人和女性被体重歧视的可能性更高。

儿童肥胖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而食品广告被认为是重要的环境驱动因素。最新证据显示,儿童每天接触的食品广告中超过 90% 推广的是高脂高糖产品,其中数字营销通过社交媒体、游戏平台等渠道实现精准投放,每小时可达 17.4 次曝光。这种暴露不仅改变饮食行为,更通过激活大脑奖赏系统(如杏仁核和前额叶皮层)形成持久影响。全球监测数据显示,儿童电视频道中 23% 的广告涉及食品,且不健康产品占比高达健康食品的 4 倍。数字时代带来新挑战:墨西哥青少年45分钟屏幕记录显示 69.5% 接触食品广告,每周中位数达 47.3 次;澳大利亚研究推算青少年每周接触 168.4 次数字食品广告,其中 99.5% 不符合 WHO 营养标准。食品品牌采用"健康洗白"(health-washing)和"绿色伪装"(green-washing)等策略增强吸引力。TikTok 营销中 87% 视频使用品牌标识,25% 启用网红代言;Instagram 广告通过青少年流行语和明亮色彩实现精准触达。值得注意的是,参与互动(点赞/分享)会放大广告效应,美国 70% 青少年主动参与食品品牌社交互动,形成"非官方品牌大使"现象。荟萃分析证实,食品广告暴露使儿童即时能量摄入增加 57.7kcal,接近导致体重增长的每日能量差(110-165kcal)。神经影像研究显示,不健康食品广告比健康食品引发更强的脑区激活。

复旦大学等团队在《科学》上报告,借助脑机接口等技术,新一代视觉假体不仅使失明动物恢复可见光视力,还可扩展其视觉功能,这为失明患者复明提供了新可能。研究显示,该团队开发出全球首款光谱覆盖范围极广(470-1550nm,从可见光延伸至近红外二区)的视觉假体,该假体无需依赖任何外部设备,即可使失明动物模型恢复可见光视觉能力,还能赋予动物感知红外光,甚至识别红外图案的“超视觉”功能,也就是在黑暗中也能看见事物。在非人灵长类动物(食蟹猴)模型上的实验验证了该假体的有效性。植入半年后,动物模型均未观察到任何不良排异反应,这为后续推进临床应用转化奠定了重要基础。考虑到目前医学伦理的限制,研究暂时不会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根据发表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锻炼能显著降低结肠癌的复发和死亡风险。相比不要求运动的对照组,锻炼组的结肠癌复发、新发癌症或八年内死亡的风险降低了 28%。研究人员发现,锻炼的好处在一年之后就体现出来了,并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强。在锻炼组中,无癌症复发的五年生存率达到 80.3%,对照组为 73.9%。锻炼组八年总生存率 90.3%,对照组 83.2%。研究期间锻炼组死亡 41 人,对照组死亡 66 人。锻炼组参与者可以进行任何喜欢的休闲有氧运动。他们的运动量并不高,每周三到四次 45-60 分钟的快走或三到四次 25-30 分钟的慢跑,这些就足以提高他们的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