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dot新版网站常见问题,请点击这里查看。
生物医学领域重要奖项拉斯克奖(The Lasker Awards)公布了获奖者名单。华人科学家陈志坚(Zhijian “James” Chen)教授获得拉斯克奖基础医学研究奖,以表彰他发现感知自身和外源 DNA 的 cGAS 酶,解开了DNA如何刺激免疫和炎症反应的谜团。Joel Habener、Lotte Bjerre Knudsen、Svetlana Mojsov 获得拉斯克奖临床医学研究奖,以表彰他们“发现和开发基于 GLP-1 的药物,彻底改变了肥胖的治疗”。Quarraisha Abdool Karim、Salim S. Abdool Karim 获得拉斯克奖公共服务奖,以表彰他们“阐明异性性传播 HIV 的主要驱动因素;预防和治疗艾滋病毒;在公共卫生政策和倡导方面的领导力。”

2025 年至 2050 年间,全球预计将有超过 3900 万人死于抗生素耐药性。研究人员表示,抗生素耐药性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大挑战,必须采取果断行动应对这一威胁。抗生素耐药性是指致病微生物发生变化,对能杀死它们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对 1990 年至 2021 年间的抗生素耐药情况展开全球调查,覆盖 204 个国家和地区的 5.2 亿人。结果发现,2021 年全球估计有 114 万人死于抗生素耐药性,预计这一数字到 2050 年将达到 191 万人。预测还显示,到 2050 年,70 岁及以上人群中抗生素耐药性所致死亡人数会大幅增加,抗生素耐药性所致死亡率最高的区域将是南亚、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

干眼病(DED)是一种慢性疾病,估计影响全球约 3.6 亿人。常见症状包括眼睛不适、发红、发痒或发炎。有证据表明,笑疗法可以缓解抑郁、焦虑、压力和慢性疼痛,同时增强免疫功能,被认为是对各种慢性疾病(包括精神疾病、癌症和糖尿病)有益的补充和附加治疗。但是笑疗法是否对干眼症有益未知。为了进一步探索,来自中国和英国的研究人员开始评估笑锻炼对干眼症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他们的研究结果基于 283 名年龄在 18-45 岁之间的参与者,平均年龄 29 岁,使用眼表疾病指数(OSDI)评分评估是否患有干眼病,并随机分配接受笑锻炼或 0.1% 透明质酸钠滴眼液,每天四次,持续八周。笑练习组观看了一段教学视频,并被要求每五分钟重复 30 次“嘻嘻,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使用面部识别移动应用程序来标准化练习并增强面部运动。研究结果表明,在改善干眼症症状和临床症状方面,笑锻炼并不逊于 0.1% 的透明质酸钠。

2021 年高压线路工 Aaron James 在一场电气事故中受伤,他因此失去了左臂、左眼、下巴和鼻子。他不能吃固体食物,也失去了味觉和嗅觉,还不能正常说话。2023 年 5 月,James 在纽约大学朗格尼健康中心接受了全球首例全眼和全脸移植手术。术后一年多,移植的眼睛虽然很健康——视网膜甚至可以对光线做出反应,但对 James 来说,恢复视力仍是一个挑战。当 James 从手术中醒来时,注意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气味。两年没有嗅觉后能闻到气味,他很感激,尽管这种气味是“医院”的味道。大约术后一周半,James 第一次看到自己的新面孔。即使是现在,当他经过镜子时,也会凝视自己的面孔并为此着迷。他出门时不再像移植前那样戴眼罩和口罩,他还很高兴能再次留起胡子。移植的眼睛不能移动或看到东西,但它有正常的压力和良好的血液流动,视网膜对光线也有反应。James 可以感觉到眼眶深处发痒,眼睛周围的感觉也已经开始恢复。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自主研发的 MVA 株猴痘减毒活疫苗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签发的临床试验通知书,这是我国首款获批临床的猴痘疫苗。此次获批临床的猴痘减毒疫苗是基于复制缺陷型痘苗病毒 MVA 株开发,该疫苗株的安全性、有效性已得到充分的临床数据论证。疫苗采用成熟的细胞工厂生产工艺,临床前研究证明安全性良好,可在非人灵长类模型中产生针对猴痘病毒攻击的良好免疫保护。自 2022 年猴痘疫情暴发以来,已在全球 121 个国家和地区发现超 10 万例确诊病例和 226 例死亡病例。截至 2024 年 7 月底,我国(含港、澳、台地区)已先后报告确诊病例 2567 例。近期,非洲地区发现致病性更强和致死率更高的分支Ib新变异株,导致非洲地区出现新一轮的快速传播,目前已扩散至欧洲和东南亚地区。世界卫生组织于8月14日第二次紧急宣布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一项脑成像研究表明,罹患2型糖尿病或处于糖尿病早期,会使患者的大脑加速衰老。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有助预防这些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变化。研究人员让 31000 多名 40—70 岁成年人接受了核磁共振成像脑部扫描。随后,他们利用机器学习技术来估算这些人的大脑年龄。结果显示,糖尿病早期患者大脑年龄平均比实际年龄衰老半岁;2 型糖尿病患者大脑年龄比实际年龄衰老 2.3 岁;糖尿病控制不佳患者大脑年龄比实际年龄衰老 4 岁。研究团队指出,这一现象表明患者偏离了正常的衰老过程,这可能是痴呆症的早期预警信号。不过有锻炼习惯且不大量吸烟或饮酒的参与者不太可能出现大脑加速衰老的情况。

日本京都大学医院最早 2025 年实施把利用 iPS 细胞培养的胰脏细胞膜移植给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试验。京都大学等开发出了利用 iPS 细胞培养胰岛细胞、形成薄膜状的技术。以这种技术为基础,制定了在京都大学医院进行临床试验的计划。2024 年 8 月下旬,获得京都大学临床试验审查委员会批准,已将计划书提交给负责医药品审批的日本医药品医疗器械综合机构(PMDA)。该技术利用以健康人的细胞培养的iPS细胞制造的胰岛细胞块,聚集多个后制成数厘米见方的薄膜状。通过手术将多个薄膜移植到患者的腹部皮下。移植的薄膜可以产生胰岛素,代替患者原有的胰岛细胞,降低血糖水平,从而减少患者身体的负担和并发症的风险。

35 岁的伦敦护士 Amanda Smith 患有 1 型糖尿病。2023 年 2 月 14 日,医生将从胚胎干细胞中培养的替代胰岛细胞移植到为肝脏提供营养的血管中。到了 8 月她不再需要注射胰岛素,新细胞正源源不断的产生胰岛素。她是十几名接受干细胞疗法的糖尿病患者之一。根据公布的临床试验数据,11 名患者要么大幅减少了胰岛素注射,要么完全停止了胰岛素注射。该疗法由 Vertex Pharmaceuticals 公司开发,目前仍然处于早期阶段,专家认为这是糖尿病治疗的重大进步。该疗法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还需要观察,患者需要服用免疫抑制药物,以防止人体排斥外来细胞。而一名接受治疗的患者死于手术并发症引起的感染,凸显了免疫抑制药物的风险。

美国克利夫兰诊所勒纳研究所科学家报告称,在小鼠身上开展的测试结果显示,他们开发的通用流感候选疫苗引发了强烈的免疫反应,且能在动物接触病毒后保护其免受严重感染。论文发表于最新一期《病毒学杂志》。研究人员表示,他们计划在 1-3 年内启动该候选疫苗的人体临床试验,最终研制出一款能跨越不同季节,并应对所有流感菌株的通用疫苗。流感病毒不断演变,现在每年可用的流感疫苗都是为抵御预计当年会流行的特定毒株而定制的。科学家希望开发出通用流感疫苗。研究人员使用“计算优化的广泛反应性抗原”(COBRA)方法,设计出了这款候选疫苗。他们首先从在线数据库下载了数千个跨越多个季节的致病性流感毒株的基因序列,然后对这些序列进行了数字分析,以确定哪些氨基酸(蛋白的组成部分)跨越不同季节,并出现在每种病毒中。这款候选疫苗的使用方式为鼻内给药。血液测试显示,4 周后小鼠已经产生了针对病毒的抗体,接触病原体后不会感染。

WHO 总干事谭德塞宣布非洲的猴痘疫情为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HEIC)。一种新的猴痘病毒株 1b 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快速扩散,它的几个邻国也都报告了感染病例。WHO 突发事件委员会认为猴痘病毒可能在非洲国家进一步蔓延,可能传播到非洲之外。总干事根据专家委员会的报告宣布了全球卫生紧急事件。今年迄今报告的猴痘病例数已超过去年总和,病例数超过 15,600 例,死亡人数 537 人。

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接种 COVID-19 疫苗后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发病率低于接种前或未接种前。这项研究分析了 2020 年 12 月 8 日至 2022 年 1 月 23 日期间英格兰 4600 万成年人的未识别健康记录,对比了疫苗接种前后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研究表明,在首次接种 COVID-19 疫苗后的 13 至 24 周内,动脉血栓形成(如心脏病发作和中风)的发病率降低了 10%。在第二次接种后,阿斯利康疫苗接种者发病率降低了 27%,辉瑞/Bio NTech 疫苗的发病率降低了 20%。此前的研究发现,接种某些 COVID-19 疫苗后,罕见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更高。这项研究支持了这些发现,但重要的是,它没有发现与 COVID-19 疫苗接种相关的新的不良心血管疾病,并进一步保证了疫苗接种的益处大于风险。

科学家利用送到国际空间站的 Muscle-on-chip 系统,研究宇航员常见的肌肉萎缩症。研究报告发表在《Stem Cell Reports》期刊上。太空微重力环境会触发类似衰老的肌肉过程。研究人员发现微重力下多个与衰老相关的基因活性增加,其中最值得注意的蛋白质是 GDF15。空间站上的肌肉细胞状况与年龄衰老相关的肌肉损失症肌少症(Sarcopenia)相似。

澳大利亚将率先在全世界开始为婴儿提供免费的花生过敏症治疗。花生引发的过敏症在最严重时可能会致命。澳大利亚被称为“世界过敏之都”,每 10 个婴儿中就有 1 个被诊断患有食物过敏症。花生过敏影响 3% 的 12 个月大的澳大利亚婴儿,这种过敏通常会伴随终身。澳大利亚政府提供的治疗针对的是不到 12 个月的婴儿,符合条件的婴儿将每天给予逐渐增加剂量的花生粉,持续至少两年,以降低花生敏感性。项目负责人表示,部分婴儿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但对大多数儿童而言,症状将是轻微的,不需要治疗。

西部马脑炎病毒(Western equine encephalitis virus 或 WEEV)的菌株曾在马和人类之间引发严重脑炎,在人类身上的致命率曾达到 15%,但如今它不再对人类构成威胁,原因是它的刺突蛋白不再识别人类受体。研究人员发现,病毒的部分早期菌株可以将刺突蛋白粘附在几种不同类型的受体上,从而进入动物细胞。对于它不再感染人类,研究人员假设病毒已经进化,也许是因为马可以接种疫苗,并且在农业或交通运输行业不再普遍到足以作为病毒的有效放大器。研究人员指出,病毒可能是通过简单的抗原漂移进化而来的,这是一个随机突变导致病毒基因组发生一系列微小变化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变化可能最终改变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的方式。研究人员说,不管是什么原因,病毒刺突蛋白形状的细微变化改变了病毒可能与之连接的细胞受体。

一名德国男子可能已经“治愈”了艾滋病,该病例的独特性为 HIV 治疗研究提供了重要经验。自艾滋病流行 40 多年来,除本次这名男子外,只有 6 人达成了这样的治疗效果。德国柏林夏里特大学医学院科学家将在 24 日于慕尼黑举行的第 25 届国际艾滋病大会上提交相关报告。这名德国男子于 2015 年 10 月接受了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他于 2018 年 9 月停止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目前仍处于病毒缓解状态,没有反弹。经多项超灵敏测试,均未在他的体内检测到活性 HIV。专家警告说,与之前所有潜在的 HIV“治愈”病例一样,在 7 名患者中挫败病毒的治疗方法或许只有少数人可以使用。因为所有这些人均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之后又患上了血癌,从而需要干细胞移植来治疗恶性肿瘤。如贸然向 HIV 感染者提供干细胞移植,是非常危险的。

根据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的一项研究,英国牛津和美国 Research Institute for Compassionate Economics 的研究人员报告,印度在新冠期间预期寿命显著下降。他们的分析显示,2020 年出生的人比 2019 年出生的人预期寿命减少 2.6 岁,死亡率高 17%,这意味着 2020 年印度有 119 万人超额死亡。相比之下,印度莫迪政府给出的数字是截至 2021 年年底有 48.1 万人死于新冠。研究人员称,预期寿命的下降在不同人群中是不平等的,女性的预期寿命下降幅度比男性多 1 年(男性为 2.1 年),边缘化群体下降幅度大于特权群体:高种姓群体只下降 1.3 年,低种姓的达利特或表列种姓下降 2.7 年,穆斯林下降 5.4 年。

根据发表在《Journal of Neuroscience》期刊上的一篇论文,小鼠研究显示与肥胖相关的大脑变化导致了低精子数。加州河滨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给小鼠喂食高脂肪食物模拟人类的肥胖,发现肥胖会导致大脑的慢性变化。研究小组发现,老鼠的大脑显示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减少,受体的数量减少,这些受体通常会告诉大脑有足够的能量可用,并停止食物摄入。领导这项研究的 Djurdjica Coss 教授说,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不能停止过量的卡路里摄入,超重的小鼠血液中的睾丸激素也较低,精子数量也减少。她解释说,生殖功能是由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节的,这是一个调节有性生殖和发育的反馈回路。下丘脑是大脑中一个复杂的区域,负责调节食物摄入、温度、口渴和繁殖。它包含调节脑下垂体激素合成和分泌的神经元,脑下垂体激素随后调节男性睾丸激素合成和精子产生(以及女性雌激素产生和排卵)。

根据发布的《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截至 2021年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患病人数超过 1699 万例。数据显示,中国的患病率、死亡率等相关数据随着年龄增加不断上升,且女性的相关数据高于男性,其中女性的患病率(1558.9/10万)、死亡率(47.4/10万)高于男性的患病率(846.3/10万)、死亡率(22.5/10万)。 报告指出,2021 年全球因痴呆导致的死亡人数达 195.5864 万例,其中中国死亡人数为 49.2774 万例,约占全球死亡人数的 25.2%。同时 1990 至 2021年,中国的粗发病率由 59.8/10 万增长到 204.8/10 万,增长 242.5%。发病率较高的省市主要集中在华东、西南和部分东北地区。

一种药物让实验动物的寿命延长了近四分之一,但它对人类是否有效未知。在历史上人类一直在追求长寿。一种已知的延缓衰老的方法是大幅减少热量摄入。在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针对的是一种与衰老相关的蛋白质白细胞介素-11(interleukin-11)。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 interleukin-11 水平会升高,促使炎症水平升高,研究人员指出 interleukin-11 水平会触发控制衰老速度的几个生物开关。研究人员做了两个实验,其一小鼠在基因改造后无法产生 interleukin-11,其二小鼠 75 周大(相当于人类 55 岁)后定期服用药物清除体内的 interleukin-11。结果显示小鼠寿命延长了 20-25%。年老小鼠常死于癌症,但缺乏 interleukin-11 的小鼠患癌症水平要低得多,而且显示了肌肉功能改善,更苗条,皮毛更健康。但它对人类是否会产生相似的效果目前还不清楚。

麻省总医院癌症研究员在 2023 年 4 月首次用实验性的免疫疗法治疗了一名患有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的患者,几天后肿瘤完全消失。对于一种相当于绝症的恶性肿瘤而言,这一结果几乎闻所未闻。几周后的第二名患者以及第三名患者结果都一样。胶质母细胞瘤是最常见的恶性脑癌之一,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患上,它是致命的,患者从诊断到死亡通常只有一年多时间。它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通过手术切除,但无法完全切除掉,肿瘤会很快复发。数十年来它的治疗研究都毫无进展。但过去 20 年免疫疗法正在颠覆癌症治疗。它基于一个简单的前提:人类免疫系统十分擅长于攻击它认为是病的东西。如果它可以对抗癌症,会比外科医生的手术刀更彻底的消灭肿瘤,比化疗使用的毒药更持久。研究人员使用的是免疫系统的 T 细胞,他们从患者血液中提取 T 细胞,在实验室中编辑细胞 DNA,再将编辑后的 T 细胞重新引入到肿瘤位置,让身体像对付病毒一样对癌症做出反应将其摧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