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dot新版网站常见问题,请点击这里查看。
从火星的地貌特征可以推测,火星过去是一个非常湿润的星球。科学家已知,过去 30 亿年中,至少有部分水进入了地下深处,但剩下的水去了哪里?天文学家结合哈伯太空望远镜和火星大气与挥发物演化探测器(MAVEN)的数据,得出了最新结论:火星上的水有两个主要去处,一是冻结在地下,二是水分子被分解为原子,并从大气层顶端逃逸至太空。不过,由于目前对这些原子逃逸过程的物理机制仍存在不确定性,因此无法准确估算火星最初的水量。目前认为,火星大气中的气态水源自于极地冰冠中固态水的升华。这些水分子在大气层中受到紫外线照射后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由于氘(氢的同位素,带有一个中子)质量是普通氢的两倍,氘逃逸至太空的速度比普通氢慢得多。随着时间推移,火星大气中的氘相对于氢的比例逐渐增加。最新观测显示,火星大气中的氘氢比是地球海洋的 5到 8 倍。假设火星原始水源的氘氢比例与地球相同,这表示火星上部分水分被分解为原子并逃逸至太空。

马斯克(Elon Musk)通过其 X 平台宣布将在两年内向火星发射 Starships 无人飞船,最快 2028 年发射载人火星飞船。马斯克的乐观预测通常不太可能实现,他几年前曾说过特斯拉将很快能完全自动驾驶,但至今仍然遥遥无期。马斯克称,Starships 无人飞船将在下一次地球到火星的转移窗口打开时发射。这一时间预计是 2026 年 11-12 月之间。如果在火星表面着陆顺利,首次火星载人飞行将在四年内进行。他预测之后前往火星的太空之旅将呈指数级增长,20 年内有望建成自给自足的火星城市。

在第二届深空探测(天都)国际会议上,中国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天问三号任务总设计师刘继忠介绍,中国天问三号任务计划在 2028 年前后实施两次发射任务,实现火星样品返回地球。刘继忠介绍,天问三号作为我国第二次火星探测任务,确立生命痕迹探寻为第一科学目标,将突破火面采样、火面起飞上升、环火交会和行星保护等关键技术,实现火星样品返回地球。在行星保护方面,切实履行国际公约,开展前向和返向行星防护,确保不污染火星、不污染地球以及样品的原始性。这一时间表比原计划提前了两年。天问三号任务由两次发射组成,使用长征五号火箭分别发射搭载着陆器和上升器的有效载荷以及搭载轨道器和返回舱的有效载荷。任务的一大目标是将约 600 克的火星土壤样品送回地球。如果发射时间是在 2028 年,那么火星样品预计会在 2031 年 7 月左右送回地球。

NASA 好奇号漫游车首次在火星上发现了一块纯硫构成的岩石。好奇号于 5 月 30 日驶过一块岩石时岩石裂开了,科学家发现其中含有以前从未发现的黄色硫晶体,倍感意外。火星漫游车自 2023 年 10 月起一直在探索一个富含硫酸盐的地区,硫酸盐是一种在水蒸发时形成的含硫盐。但之前发现的都是硫和其它物质的混合物,最新发现的岩石由纯硫构成。硫磺岩太小太脆,无法用钻头取样,科学家在附近发现了一块被命名为 Mammoth Lakes 的大型岩石,随后用钻头钻取了第 41 个洞,收集了样本准备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能在火星环境下生存的沙漠苔藓。极端环境生物是生命的奇迹,代表着生命对环境的极限适应能力。为了适应极端环境(干燥、寒冷、高温、辐射等),它们演化出了令人惊叹的特殊“本领”,是极其珍贵的战略生物资源。极端生物及其适应性的研究对于探索生命奥秘、揭示地球生命起源与演化、实现地外星球拓殖等均有重要意义。研究团队聚焦于一种沙漠苔藓—齿肋赤藓(Syntrichia caninervis),揭示齿肋赤藓的生存极限及适应策略,研究表明该藓能耐受自身 98% 以上的细胞脱水、-196°C 超低温速冻、5000 Gy 以上伽马辐照而不死,且在火星模拟条件(650±30 Pa,-60°C ~20°C,95%CO2,多种 UV 辐射)下仍能存活并再生出新的植株。这一研究刷新了极端生命体对环境的“耐受”新记录,为人类探索外太空、打造宜居星球提供灵感,并为开拓地外新家园提供理想“利器”。

根据发表在《Nature Geoscienc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科学家在火星火山的早晨观察到了水霜。该发现支持了这些巨型火山上的局部大气环流在火星表面和大气之间的活跃水体交换中起到了作用。塔尔西斯火山群位于火星热带纬度内,这里有太阳系内一些最大最高的火山,包括高达 21 千米的奥林匹斯山。研究人员分析了欧洲空间局(ESA)的“痕量气体轨道器”采集的影像,并在火山峰和奥林匹斯山的火山喷口发现了的冰沉积物。数据显示,这些沉积物只出现在寒冷季节的火星清晨。研究团队利用气象模型模拟发现,表面温度与这些霜由水而非二氧化碳组成是一致的。模拟还显示,大气穿过高耸的塔尔西斯火山时产生的大气环流模式——类似于地球高山诱导的微气候——能形成在塔尔西斯产生结霜的条件。研究者估计,塔尔西斯火山上可能形成的霜冻总质量约为15万吨水冰,在火星冷季,这些霜冻可能每天在火星大气和表面之间交换。虽然这只占火星大气中水蒸气总量的一小部分,但可能对局部表面环境非常重要。

欧洲航天局(ESA)的火星漫游车 Rosalind Franklin 将首次使用镅的放射性衰变提供动力。ESA 的火星任务最初是和俄罗斯航天局合作的,但在俄入侵乌克兰之后 ESA 取消了合作。它此前依赖俄罗斯或美国提供使用 钚-238 的放射性同位素加热装置(RHUs),它从 2009 年起决定研究自己的 RHU。ESA 的 RHU 是世界首个使用镅-241 的同位素加热装置。镅-241 是钚衰变的副产品,功率低于钚,但更丰富更便宜。这意味着 ESA 的 RHU 需要更多的镅-241,但总体上更便宜。

根据发表在《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上的研究,火星存在液态水的时间可能并不长久,不足以形成生命。荷兰乌特勒支大学(Utrecht University)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模拟了火星环境,证明火星上的冲刷沟和类似地形系统并不需要液态水才能形成,二氧化碳冰的升华也能办到。这项研究引发了一个疑问:火星表面存在足够液态水供应的时间是否能长到支持生命的演化?火星的生命宜居区可能比以前认为的要短,也许红色星球从未演化出生命。

NASA 火星机智号(Ingenuity)直升飞机结束了它三年的飞行使命。机智号随毅力号漫游车于 2021 年 2 月登陆火星,4 月完成了首次飞行,它原计划开展为期 30 天的飞行测试,但却在 3 年里完成了惊人的 72 次飞行,总飞行里程 17 公里,总飞行时间 128.3 分钟,对 NASA 和 JPL 而言都是巨大的胜利。但暴露在火星严酷的大气层两年半后,机智号已经明显老化。上周一次简单的悬停试飞中 NASA 与机智号中断了通信,在此期间机智号四个旋翼叶片中的一个断了。NASA 现在正式宣布机智号任务结束。

ESA 探测器火星快车号(Mars Express)在红色星球的赤道下发现了 1.5-2.7 米厚度的水冰。这不是第一次在火星赤道发现水冰,但这次发现的水冰量是至今最多的。火星快车号是在 2003 年发射的,至今已在火星轨道上运行了 20 年。最新发现的是水冰是以尘埃冰的形式埋在火星赤道下,上面覆盖了数百米厚的硬化灰和干灰,其长度约 3.7 公里。相比极地,赤道地区更容易成为未来太空任务的目的地,但表面下数百米厚意味着获取水冰的难度很大。

好奇号火星漫游车在 3000 个火星日的探索之后,抵达了一个可追溯到大约 36 亿年的地点,当时是火星相对潮湿的赫斯珀里亚纪(Hesperian)。研究小组利用好奇号上的桅杆相机和化学相机,在 38 亿至 36 亿年前的沉积层中发现了形成六角形图案的盐类沉积物。与在季节性干涸的陆地盆地中观察到的六边形相似,它们是火星气候持续、周期性、有规律的干湿季节的第一个化石证据。实验表明,通过让分子在不同浓度下反复相互作用,这种环境为形成复杂的生命前体和组成化合物(如 RNA)提供了理想的条件。

根据《自然》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毅力号(Perseverance)漫游车在火星上的耶泽罗陨击坑(Jezero Crater)探测到多种有机分子的证据。这一发现表明,火星过去可能存在一个比之前认为的更复杂的化学循环。研究人员分析了毅力号搭载的仪器 SHERLOC 对 Máaz 和 Séítah 的观测结果,Máaz 和 Séítah 是耶泽罗陨击坑底的两个地层。他们的分析表明,SHERLOC 在耶泽罗陨击坑底的所有 10 个目标中都探测到有机分子的信号,这些有机分子在 Máaz 的集中程度超过了 Séítah,显示出每个地层可能独有的多样性矿物质关联和空间分布。这些观测结果的多样性或许提示了火星有机物质起源的不同方式:可能通过水的沉积,也可能通过与火山物质的合成。研究发现表明,火星表面可能存在不同的有机物合成和保存机制,而含水过程可能在这些机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长达 63 天的电子静默之后,NASA 与火星机智号(Ingenuity)直升飞机恢复了通讯。机智号在火星上完成了 51 次飞行任务,执行第 52 次任务时机智号在向地面下降期间与 NASA 中断了通讯。通讯中断的原因是机智号与毅力号漫游车之间隔了一座小山。机智号依赖于毅力号向地球传输数据,天线传输速率只有每秒 100 kilobits,传输到漫游车的主机之后再通过火星轨道探测器传输到地球。重新恢复通讯标志着第 52 次飞行成功完成。根据 NASA 的飞行日志,机智号累计飞行 11.7 公里,总飞行时长约 91.4 分钟。最高飞行高度 18 米。

如果一切按照计划进行,ESA 将在 6 月 3 日 00:00 开始从其火星快车探测器(Mars Express Orbiter)上直播火星的照片。这一壮举是为了庆祝火星快车发射二十周年。直播将持续 1 个小时,ESA 表示虽然不是真正的现场直播,但在一小时内将每 50 秒展示一幅新的火星图像。ESA 的火星快车探测器操作经理 James Godfrey 表示,通常我们看到的火星图像都是数天前拍摄的,现在我们能看到最接近火星当前面貌的图像。

机智号火星直升机已经在火星上度过了两年,完成了 51 次飞行,目前由于地形造成的通信问题 52 次飞行迟迟没有标记完成。机智号原计划只服役 30 天。这一成就显示了在太空任务中使用成熟商业零部件的潜力。机智号主要用于技术演示,大量使用了商业零部件,包括高通的 2.26 GHz 四核处理器 Snapdragon 801,德州仪器的 TMS570LC43x,索尼的锂离子电池,运行的是 Linux 操作系统。根据 NASA 的记录,自 2021 年 4 月成功首飞以来,机智号累计飞行 11.7 公里,总飞行时长约 91.4 分钟。最高飞行高度 18 米。

根据发表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的一项研究,火星的地壳比地球更厚,其平均厚度在 42-56 公里之间,比地球地壳的平均厚度厚 70%。这一数据是基于 NASA InSight 登陆器去年对火星地震波的测量。去年 5 月,火星发生了一场持续逾 6 个小时席卷整个星球的 4.7 级地震。地震波绕整个星球传播了三圈,让研究人员能推断火星地壳厚度。

中国行星探测工程总设计师张荣桥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祝融号可能因火星沙尘累积过多而无法唤醒。祝融号火星车于 2021 年 5 月 15 日登陆火星,它于 2022 年 5 月火星冬季期间进入休眠模式,原计划在火星进入春季的 12 月前后恢复工作,但它至今没有苏醒。NASA 火星勘测轨道器(MRO)在今年 2 月公布了祝融号的照片,显示其位置没有任何改变,但表面光谱变暗,表明车身被火星沙尘覆盖。

《经济学人》记者报道了一群生活在 SpaceX 得州基地 Starbase 附近一座汽车旅馆和露营地 Rocket Ranch 的居民,他们是马斯克(Elon Musk)的超级粉丝,部分人甚至期盼着和他们的神一同生活在火星。Rocket Ranch 的观景区距离 Starship 的发射台不足四英里,比 SpaceX 的任务控制中心还近。在发射前他们都收到警告,如果火箭在发射台发生爆炸,他们只有不到 16 秒的时间找到能躲避的地方。Starship 是至今建造的最大火箭,有朝一日它可以将人类和货物发送到火星上。它的成功发射(虽然起飞后不久发生爆炸,此外发射台也严重破坏)意味着火星的殖民化梦想更接近了一步。为了观看发射一些人已经在 Rocket Ranch 居住了几个月,还有人还为此辞职,有着火星之梦的人甚至还永久性的搬到这里生活。对于火箭发射可能带来的风险,他们的一种心态是“不要恐慌”——来自《银河系漫游指南》的著名箴言。

祝融号火星车于 2021 年 5 月 15 日登陆火星,它于 2022 年 5 月火星冬季期间进入休眠模式,原计划在 12 月前后恢复工作,但它至今没有苏醒。NASA 火星勘测轨道器(MRO)公布了祝融号在 2022 年 3 月 11 日、2022 年 9 月 8 日、2023 年 2 月 7 日的照片,显示其位置没有任何改变,且表面光谱变暗,表明车身被火星沙尘覆盖。中科院此前表示,当祝融号的太阳能电池有足够的能量进行操作时,它会自动唤醒。鉴于它唤醒的时间已经超出预测,加上火星环境险恶,而沙尘会严重影响到光电转换效率。祝融号恢复工作的可能性非常低。

NASA InSight 探测器结束了四年多的火星探索任务。JPL 的任务控制人员连续两次尝试联络 InSight 失败后得出结论探测器的电池已经耗尽。NASA 此前就宣布如果探测器错过了两次联络尝试就宣布任务结束。NASA 将会继续监测信号,但认为不太可能会恢复通信。InSight 最后一次与地球通信是在 12 月 15 日。InSight 是 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 的简称,旨在研究火星深层结构。它携带的高敏感地震仪共监测到 1319 次火星地震,其中包括流星撞击造成的地震。

上一页12345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