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dot新版网站常见问题,请点击这里查看。
最近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以及哲学教授 Paco Calvo 出版的一本新书《Planta Sapiens: The New Science of Plant Intelligence》,列举了大量证据显示植物也许拥有智能。Calvo 教授认为智能并不特殊,认为是时候接受其它生物体也拥有智能这一观点。他列举了种种证据,包括植物利用化学信号与周围的植物进行交流;部分植物保留了太阳在何处升起的记忆以便于将树叶转向第一束阳光。此类记忆能储存好几天。结论是它们必须不断的收集、处理和保存信息,以进行预测、学习和提前规划。
美国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周四宣布,从 2026 年开始,任何接受联邦政府资助的科学论文必须从出版之日起开放获取。此举可能进一步撼动科学出版行业。美国可能是世界最大的科学研究资助者,在医学研究领域 NIH 的投资比其它排名前 20 的组织的总和还要多。但期刊出版的付费墙体系让政府以及人民难以接触到其资助的研究。过去几年两大趋势削弱了付费科学期刊,其一是开放获取期刊的崛起,其二是新冠期间日益流行的预印本。
部分吸烟者习惯早晨喝杯咖啡。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烘焙咖啡豆中的化合成分或有助于减轻早晨对尼古丁的渴望。研究人员发现,咖啡的两种化合物直接影响大脑中高敏感度的尼古丁受体。吸烟者的尼古丁受体在一夜戒断之后会变得过度敏感。研究结果发表在《Neuropharmacology》期刊上,针对的是实验室细胞,尚未经过人体测试。
根据发表在《Cell Reports》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外表相似但毫无关联的人被发现共享了大量 DNA 序列。研究人员招募了 32 对外表相似的人,其中 16 对的相似度接近同卵双胞胎。研究人员测序了他们的 DNA 以了解在基因层面他们是否具有类似外表的相似度。结果显示,这些个体拥有相似的基因类型,但在DNA甲基化和微生物组景观方面有所不同。遗传分析显示,这 16 对人中的 9 对聚集在一起,基于 19277 个常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此外,体重和身高等身体特征以及吸烟和教育等行为特征在长相相似的配对中也是相关的。综上所述,这些结果表明,共同的基因变异不仅与相似的外表有关,还可能影响共同的习惯和行为。
根据发表在《Nature Neuroscienc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对大脑进行 20 分钟的脉冲电流刺激能提高老年人的记忆,持续至少一个月时间。随着人口老龄化,与年龄增长相关的记忆损失日益成为一个严重问题。最新研究利用了一个类似泳帽的设备,上面嵌入电极,向大脑特定区域输入电流。研究主要针对与短期记忆相关的工作记忆区域,以及与长期记忆相关的区域。研究人员将 60 名年龄在 65 岁 到 88 岁之间的志愿者分成三组,一组作为对照组佩戴设备但没有任何电流刺激,一组刺激工作记忆区域,一组刺激长期记忆区域。参与者连续四天接受电流刺激(或无任何刺激),同时执行单词记忆任务。结果显示刺激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都能提高记忆能力,并且在一个月后仍然有效。
根据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项研究,质子可能含有一个粲夸克。夸克是一种基本粒子,已知有6种夸克:上、下、顶、底、粲、奇异夸克,通常情况下,2 个或 3 个夸克结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亚原子粒子强子(如质子和中子)。教科书上称,质子包含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但在量子力学领域,粒子的结构由概率决定,这意味着从理论上来说,在质子内部,其他夸克有可能以物质—反物质对的形式出现。在最新研究中,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物理学家发现了证据,证明质子动量的一小部分(约 0.5%)来自粲夸克。
科学家发现了蚊子如何找到人类的机制研究报告发表在《Cell》期刊上。人体会释放由体味、热量和二氧化碳组成的独特气味,蚊子通过这种气味跟踪人类,而且蚊子接受气味的方法不只一种而是有多种。研究人员发现完全剔除人类气味感应蛋白之后蚊子仍然能找到人类进行叮咬。失去一种或多种受体并不会影响蚊子对人类气味的接收能力。这种备份系统已经演化出一种生存机制。埃及伊蚊专门叮咬人类,因为人类生活靠近淡水,而蚊子在淡水中产卵。人类对蚊子而言是完美的食物来源。
根据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的一项研究,科学家在西非海岸附近的海底发现一个 9 公里宽的陨石坑,距今约 6600 万年前,即导致恐龙毁灭的 Chicxulub 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前后。科学家猜测,这一陨石坑是由 Chicxulub 小行星脱落的一块碎片造成的。这个陨石坑以附近的一座海山命名为“ Nadir”。它位于几内亚海岸几百公里外的大陆架上,埋在 300 米深的沉积物下,海水深度为 900 米。研究小组成员、亚利桑那大学 Veronica Bray 进行的建模表明,陨石坑是由一颗直径约 400 米的小行星撞击造成的。Nadir 与现在墨西哥境内 180 公里宽的 Chicxulub 陨石坑处于同一时期。这使得研究小组推测,它是由一块从Chicxulub 小行星上分离出的碎片造成的,该小行星直径估计为 13 公里。
根据发表在《Experimental Gerontology》期刊上的一项研究,过度摄入软饮料可能会损害记忆。在实验中,研究人员在 67 天内让 2、8 和 14 个月大的 Wistar 鼠饮用可乐软饮料或水(对照组),期间参与迷宫测量其空间记忆,然后在第 68 天杀死实验鼠,解剖其大脑,分析抗氧化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显示,长期摄入软饮料会导致记忆损伤和氧化应激。
100 多年来,科学界一直坚持由黎曼提出并由赫尔曼·冯·亥姆霍兹和欧文·薛定谔进一步发展的一个范式:即感知色彩空间不是欧几里得空间,而是一个三维黎曼空间。科学家和工业界一直用它来描述眼睛感知颜色之间的差异。发表在 PNAS 期刊上的一项新研究纠正了该数学模型的一个重要错误,或将对目前用于颜料、纺织品制造、色彩测绘、电视和图像分析的颜色测量产生影响。在这项融合了心理学、生物学和数学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使用黎曼几何高估了人们对显著颜色差异的感知,因为使用它会导致相距很远的颜色之间的距离不能正确相加。这是因为人们感觉到的颜色上的显著差异小于将两个相距很远的颜色之间的微小色差相加得到的总和。研究人员认为,上述效应被称为“收益递减”效应。他们表明,收益递减原理适用于人类的颜色感知。而黎曼几何无法解释这种效应,因此不能用黎曼几何来描述感知色彩空间。色彩空间的假设模型需要范式转变。
根据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免疫细胞在抵御病原体感染过程中会发生突变。被称为淋巴细胞的免疫细胞是后天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它包括了记忆 B 细胞和记忆 T 细胞,为了识别和抵御病原体,这两种细胞都会经历了一定程度的基因突变。这种正常的基因突变主要针对抗体基因,但会在其它地方产生附带损害。这种脱靶突变会导致淋巴细胞发生癌变,发展成淋巴瘤。
根据发表在《Current Biology》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法国研究人员发现,长时间注意力集中会导致谷氨酸在大脑前部区域积聚,而谷氨酸过量会使进一步的脑力工作变得困难。研究负责人 Antonius Wiehler 解释说,过多的谷氨酸对人体有潜在危害,大脑想要避免这种情况,所以它会试图减少活动。Wiehler 团队利用磁共振波谱(MRS)技术,无害地测量了活体组织中各种化学物质的水平。研究人员将注意力集中在大脑前部和两侧的一个区域,即外侧前额叶皮层。此前的许多研究表明,该区域与复杂的智力任务有关。共有 40 名参与者进行了 MRS 扫描记忆测试,其中 26 人完成了更难的任务,另外 14 名参与者则完成了更简单的任务。在完成 6 小时的记忆任务后,与实验开始时相比,经历更难记忆任务的参与者的外侧前额叶皮层的谷氨酸水平有所提高。而那些做较简单任务的参与者的谷氨酸水平却保持不变。
根据发表在《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期刊上的一项研究,与全球平均值相比,北极变暖速度确实比之前人们认为的更快。北极在全球气候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调制作用。但过去的报告称,极地变暖速率平均而言是全球其他地方的 2—3 倍,是全球地表气温增高最剧烈的地区,这一现象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芬兰气象研究所的科学家分析了北极圈 1979—2021 年间的观测数据,估计这一时期内北冰洋的大部分以每十年 0.75℃ 的速率暖化,至少是全球平均值的 4 倍。在北冰洋的欧亚部分,邻近斯瓦尔巴和新地岛,变暖速度高达每十年 1.25℃,已经 7 倍于世界其他地方。研究团队认为,由于海冰损失增加,北极放大效应会随时间加剧。
尼泊尔的一个小型土著部落 Kusunda 使用的同名语言 Kusunda 被语言学家认为是独一无二的,它与所有已知语言没有关联,起源未知,缺乏否定句,没有表示“是”或“否”的单词,也没有表示方向的词汇。根据 2011 年的尼泊尔人口普查,目前只有 273 名 Kusunda 人,其中只有一位 48 岁的女性 Kamala Khatri 能流利说 Kusunda 语。Kusunda 人在尼泊尔处于高度边缘化和贫困的地位,大部分人生活在西部的 Dang 区。为保护这种语言,尼泊尔语言委员会自 2019 年以来一直开办 Kusunda 语课程。
根据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澳大利亚科学家证明地球大陆是由巨大的陨石撞击形成的,在地球 45 亿年历史的最初 10 亿年左右,这种撞击尤为普遍。研究人员对锆石晶体中氧同位素组成的研究揭示了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即从地表附近的岩石熔化开始,然后逐渐深入,这与巨型陨石撞击的地质效应一致。新研究提供了第一个确凿的证据,证明最终形成大陆的过程始于巨大的陨石撞击,类似于导致恐龙灭绝的过程。
出生将满 16 天的小鼠被剪去胡须,会导致其出现社交障碍。这一症状和人类的自闭症颇为相似。浙大团队的研究发现,小鼠出生后 12-16 天是胡须触觉系统相关的脑回路形成关键期,人为剪去胡须意味着剥夺小鼠早期触觉经验,会导致小鼠成年后大脑内海马体的 CA3 区域出现异常激活,引发社交障碍。研究团队进一步发现,通过催产素进行早期干预,可以有效逆转成年小鼠的社交障碍。在临床上,这项研究对认识自闭症的发病机制与早期干预方法提供了新的线索。研究论文发表于《自然》子刊《分子精神病学》。
人类的睡眠有两种模式:快速动眼期睡眠(REM)和非快速动眼睡眠(NREM)。在 REM 睡眠阶段,眼球会快速移动,同时身体肌肉放松,大脑的神经元的活动与清醒的时候相同,而梦通常会发生在这个阶段。REM 睡眠在脊椎动物中很普遍。根据发表在 PNAS 期刊上的一篇论文,研究人员报告跳蛛有类似 REM 的睡眠。蜘蛛的眼睛含有名为视网膜管的结构,它们在成年蜘蛛身上不明显,但刚出生的幼蜘呈半透明状,因此能跟踪视网膜管的运动。研究人员关闭实验室的灯光,用红外相机进行跟踪。他们观察到了周期性的 REM 运动。
根据发表在《The Lancet Planetary Health》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夜晚高温会增加民众死亡风险。研究团队收集了东亚 3 个国家(中国、日本以及韩国) 28 个主要城市的每日非意外死亡数据。研究基线结果显示,在四个区域(中国南部、中国北部、韩国以及日本),热夜的短期暴露与民众死亡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且热夜的健康负面影响独立于日均温。研究团队结合各城市的基线死亡信息,预估了两种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热夜相关的死亡负担变化情况。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等强度的碳排放控制情景下,热夜相关的死亡归因分数超过了日均温 4.84%。
气候变化正对人类的生活产生肉眼可见的影响。放眼未来,全球变暖的长期趋势又将如何左右人类种群本身? 气候变化将以微小但显著的方式改变人体的内部运行机制,并可能导致人体外形发生明显变化。先看对人体的体内影响。气候变暖,意味着疟疾、西尼罗热等长期流行于热带地区的疾病将扩散到温带地区。其结果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居民将接触到这些疾病,他们的免疫系统将被迫进化出新的防御机制,但这或许将引起其他非传染性疾病。我们的消化系统也会随摄入食物的变化而进化,而食物的摄入类型取决于当地种植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种类。改变饮食也会引发人体微生物组的变化。素食者体内的菌群往往与肉食者不同。如果长期干旱导致饲养成本过高,人们吃不到牲畜肉,这种微生物组的变化可能会被进一步放大。
实验室里的猪已死了一小时,其体内没有血液循环,没有心脏跳动,没有脑电波。然后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用类似心肺机的设备将特定溶液泵入死猪体内,“复活”了死亡的细胞研究报告发表在《自然》期刊上。 当哺乳动物的血流停止,氧和营养循环的缺乏会引发一连串事件,导致细胞死亡和器官损伤。虽然保存组织、促进恢复的方法可以在单独器官中实现,但把这些干预手段扩展到全身水平已被证明很有难度。耶鲁大学研究团队调整了一种名为 BrainEx 的技术,以应用于大型哺乳动物全身,该技术此前已显示出可以在猪死亡后数小时恢复一些大脑功能。新升级的系统名为 OrganEx,与循环系统相连,泵入液体中所含的因子能抵消血流停止导致的破坏性代谢物和电解质失衡。研究团队指出,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开发才能深入了解 OrganEx 帮助在死后恢复细胞或中断的血液循环的潜力。他们总结说,这些发现强调了一个过去未能充分认识的哺乳动物身体的能力,即在血流中断后可以部分恢复,这可以增加移植器官的可利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