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dot新版网站常见问题,请点击这里查看。
根据发表在《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上的一项研究,广泛使用的低热量甜味剂赤藻糖醇(Erythritol)可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赤藓糖醇是低热量和无糖食品中使用的非糖甜味剂之一,甜度与糖一样但热量却低得多。但最近的多项研究发现,赤藓糖醇与心脏病和中风风险增加相关。它可能会增加血小板的粘稠度,更容易凝结和阻塞静脉或动脉,导致心脏病发作和中风。最新研究招募了两组健康的中年男性和女性志愿者,其中 10 人食用赤藓糖醇,10 人食用糖。两组志愿者都禁食一夜。研究人员在早上抽取其血液测量血小板活性。然后一半志愿者喝一杯加了 30 克葡萄糖的水,另一半喝一杯加 30 克赤藓糖醇的水,这是添加赤藓糖醇的食品的典型用量。30 分钟后研究人员再次抽取血液测量。结果显示,喝赤藓糖醇的人血小板聚集增加,意味着血液更容易凝结。对照组的血小板聚集没有变化。

2011 年,一个中国研究小组开始访问山东省近 1000 个村庄,开展一项前所未有的癌症预防实验。一项对超过 18 万人进行的简单呼气测试显示,与世界上大多数人一样,超过一半的人的肠道中含有幽门螺杆菌。这种微生物以引起胃炎和溃疡而闻名,它也与大多数胃癌病例有关,占所有癌症死亡人数的 7.7%。研究小组给大约一半的感染者进行了短暂的抗生素治疗,以清除肠道微生物。十多年后,该小组现在报告说,简单的干预使治疗组的胃癌风险降低了 13%。对于那些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被成功根除的人来说,风险降低的幅度高达 19%。研究小组在《Nature Medicine》杂志上报道说,将其推广到全国,“我们可以合理地预计,通过幽门螺杆菌治疗,中国每年可以预防超过 85,000 例胃癌病例。”

对受到 1932-1933 年乌克兰大饥荒影响人群的新研究表明,胎儿期遭遇饥荒会显著增加其在成年后罹患 2 型糖尿病的风险。乌克兰大饥荒(Holodomor famine)的肇因为苏联时期所制定的政策,后者导致数百万人因食物极度匮乏而死亡;由于饥荒极其严重、饥荒时间范围明确、受害人口规模庞大且有大量文献记载,因此它为研究这种联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机会。研究人员发现,1934 年初出生的人,如果他们在 1933 年中的饥荒高峰期为妊娠早期的胎儿,他们在成年后罹患 2 型糖尿病的可能性则是未经历饥荒者的两倍以上。值得注意的是,在妊娠中期或晚期经历饥荒的胎儿或在出生后最初几年中经历饥荒的孩子则没有发现其 2 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增加。

猫通常被认为是独立、冷漠和善变的动物,但发表在《Applied Animal Behaviour 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发现,猫并没有那么反社会,它们会对同一家庭的其它宠物死亡表现出悲痛之情——即使死去的是家犬。研究人员称,这意味着生离死别的经历具有普遍性。哀悼在动物王国里是一种广泛认可的现象,大象、海豚和黑猩猩会做出复杂的行为如守卫死去同伴的尸体,狗在家中另一只狗死亡后也会改变行为。

东京大学教授海部阳介等人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在英《自然-通讯》上发表报告称,在印度尼西亚弗洛勒斯岛距今约 70 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的化石,已确认是小型人类“弗洛勒斯原始人(Homo floresiensis)”的肱骨一部分。这是迄今在世界各地发现的人类化石中尺寸最小的一块。这块化石长约 9 厘米,于 2013 年被发现。研究人员推测肱骨全长为 20 多厘米,身高约为 100 厘米。相比从约 6 万年前的地层中已发现的其他弗洛勒斯原始人矮 6 厘米。大约 100 万年前,身高与现代人相仿的爪哇原始人迁移到岛上,在之后的 30 万年里他们的体格急剧缩小并维持了 70 万年。研究团队表示:“该发现揭示了神秘的弗洛勒斯原始人的进化过程及亚洲的人类多样化样貌。”弗洛勒斯原始人在现代智人出现的约 5 万年前消失。

科学家利用荧光蛋白对小鼠进行研究发现,几小时的睡眠剥夺就会改变大脑神经连接。他们发现,仅仅几个小时的睡眠剥夺就会减少大脑中与学习和记忆有关的区域中不同类型突触的数量。研究人员比较了正常睡眠和剥夺睡眠的小鼠,大脑图像显示,尽管突触总数保持相对恒定,但在睡眠不足的动物中,突触亚型的多样性下降了,尤其是在大脑中与学习和记忆有关的两个区域皮层和海马体。目前尚不清楚睡眠不足是如何导致这种转变的。

科学家发现,一种双重作用抗生素将细菌产生耐药性的难度增加了 1 亿倍。被称为 Macrolones 的合成药能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起效:其一是干扰蛋白质生产,其二是破坏 DNA 结构。由于细菌需要同时抵御两种攻击方式,它们几乎不太可能发展出耐药性。Macrolones 是一种合成抗生素,用不同的机制结合了两种广泛使用的抗生素的结构。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如红霉素可阻断核糖体——即细胞的蛋白质制造工厂;氟喹诺酮(Fluoroquinolones)如环丙沙星,靶向了被称为 DNA 促旋酶的细菌特定酶。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物理学家李政道于 8 月 4 日在旧金山家中去世,享年 97 岁。李政道 1926 年出生于上海,祖籍江苏苏州,父亲李骏康是金陵大学农化系首届毕业生,祖父李仲覃为苏州圣约翰堂的首任华人主任牧师。因抗日战争,李政道中学未毕业,1943 年在贵阳以同等学力考入迁至贵州的浙江大学物理系,1945 年转学到在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抗战结束后,西南联大停办,李政道没有毕业,其后在导师吴大猷的推荐下 1946 年赴美就读芝加哥大学,1950 年获得博士学位。1956 年 10 月,30 岁的李政道和 34 岁的杨振宁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并因此于 1957 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希腊神话中,当阿芙罗狄蒂的脚被一根刺刺破,鲜血洒在白玫瑰上时,红玫瑰首次出现。玫瑰并非唯一带刺的植物。根据发表在《科学》期刊上的研究,冷泉港实验室(CSHL)发现,尽管数百万年的进化分离,同一个古老的基因家族对许多植物的刺负责。研究人员找到了一个名为 LONELY GUY(LOG)的基因家族。LOG 基因通常负责产生一种导致细胞分裂和扩张的激素。研究小组在大约 2 0个物种中发现了刺与 log 相关的基因。

互联网上的流言蜚语被普遍认为像传染病一样扩散,但山东师范大学的物理学家 Wenrong Zheng 认为传染病模型并不能准确描述流言的传播方式:传染病模型将流言的传播视为被动感染的过程,忽略了现实世界中人的行为和心理变化,以及外部事件对流言传播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缺陷,Zheng 和同事基于核裂变链式反应创建了一个新的流言传播模型。研究报告发表在《AIP Advances》上。核裂变链式反应过程始于一个铀原子核自发分裂成两个较小的原子核和多个中子。如果中子被其它铀原子核吸收,它们更有可能分裂,从而引发链式裂变反应。铀的两种最常见同位素是铀-238 和铀-235,其中前者须吸收多个中子才会分裂,而后者只需吸收一个就会分裂。在新的模型中,流言就是中子,铀-235 原子核是收到流言后立即传播的人,铀-238 原子核是多次收到流言后才传播的人。研究人员认为新模型更准确,现实中有很多人必须多次接触流言才会决定向外传播。

1962 年 8 月 4 日玛丽莲梦露(Marilyn Monroe)去世(死因被认为是自杀)后的几个月里,美国自杀未遂人数增加了 12%。2014 年罗宾威廉姆斯和 2018 年凯特斯佩德(Kate Spade)和安东尼波登(Anthony Bourdain)自杀后也观察到了类似现象。名人自杀通常会放大类似传染病的模仿效应,熟人之间也存在这一情况,有分析将 5% 的青少年自杀归因于模仿。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个计算机模型来研究自杀传染背后的动力学。他们发现,2014 年和 2018 年的事件都导致自杀念头和行为大幅增加。研究结果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为量化自杀传染提供了一个框架,以更好地理解、预防和控制其传播。

根据发表在《Journal of Studies on Alcohol and Drugs》上的一项研究,任何量的酒都有害健康。所谓每天喝一杯葡萄酒有益身体健康的观点都是基于有缺陷的研究。研究人员分析了 107 项已发表的研究,这些研究长期跟踪调查了人们的饮酒习惯和寿命之间的关系。当研究人员综合所有数据时,看起来轻度到中度饮酒者(即那些每周喝一杯到每天喝两杯的人)在研究期间的死亡风险比不饮酒者低 14%。但更深入分析时,适度饮酒与长寿并无关联。研究人员称,适度饮酒可能不会延长人的寿命,事实上,还会带来一些潜在的健康危害,包括增加患某些癌症的风险。这就是为什么没有一个主要的健康组织建立一个无风险的酒精消费水平。

研究人员发现,遵循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饮食,尤其是不添加太多糖的饮食,与细胞水平上更年轻的生物年龄之间相关。参与这项研究的女性每天摄入的添加糖从 2.7 克至 316 克不等,平均每天摄入量为 61.5 克。而FDA 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的添加糖不超过 50 克。研究人员研究了三种不同的健康饮食安排如何影响“表观遗传时钟”。他们发现,人们吃得越健康,细胞看起来就越年轻。其中坚持地中海饮食与较低的表观遗传年龄相关性最强。研究还发现,即使饮食健康,人们摄入的每 1 克添加糖也与表观遗传年龄的增加相关。研究人员表示,表观遗传模式似乎是可逆的,如果坚持每天减少摄入 10 克添加糖,可能相当于将表观遗传时钟逆转 2.4 个月。

根据发表在 PNAS 期刊上的一项研究,脸和名字之间的相似性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研究发现,一个人的脸会随着名字的变化而进化。研究人员试图确定父母是根据婴儿的外表选择婴儿的名字,还是相反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的面部外观会随着父母给他们起的名字而变化。在实验中,9 到 10 岁的儿童和成人被要求将面孔和名字相匹配。研究结果显示,儿童和成人都能正确地将成人的面孔和他们相应的名字匹配起来,显著高于概率水平。然而当涉及到孩子的面孔和名字时,参与者无法做出准确的联想。研究人员得出结论,一个人的脸和名字之间的相似性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面部外观会发生变化,以符合与这个名字相关的社会刻板印象。

愈来愈多的研究表明,空气污染会破坏植物对昆虫的吸引力。75% 的野生开花植物和 35% 的粮食作物依靠动物授粉。但被污染空气包裹的植物,昆虫找到它们的可能性会降低,甚至授粉的成功率也会显著下降。2018 年和 2019 年夏天,生态学家 James Ryalls 和同事观察了被污染空气包围的地块和正常空气包围的地块,惊讶的发现污染空气地块植物的昆虫访问率减少了 70%,其花朵的昆虫访问率减少了 90%。澳大利亚昆虫学家 Robbie Girling 和同事在 2019 年的一项研究中首先训练蜜蜂识别气味的能力,然后让其暴露在柴油气味下,观察它们还保留了多少气味识别能力。结果发现,在接触柴油 72 小时后,正确识别气味的蜜蜂减少了 44%。

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失去亲密的人,比如家庭成员,会让你衰老得更快。研究发现,失去父母、伴侣、兄弟姐妹或孩子的人,与那些没有经历过这些损失的人相比,表现出更老的生理年龄。科学家们使用被称为表观遗传时钟的DNA标记来测量生物性衰老。研究人员使用了1994- 1995 年开始的全美青少年到成人健康纵向研究的数据。该研究跟踪了参与者从青少年到成年。近 40% 的参与者在 33 岁到 43 岁之间的成年期至少经历过一次失去家庭成员。与儿童和青少年相比,成年后失去父母更常见(27% 对 6%)。与白人参与者(34%)相比,黑人参与者(57%)和西班牙裔参与者(41%)至少经历过一次损失的比例更高。根据几个表观遗传时钟,经历两次或两次以上损失的人的生物年龄更大。成年后经历两次或两次以上的损失与生物衰老的关系比一次损失更密切,比没有损失更明显。

记忆的很多方面会受到衰老的影响,但根据发表在 PLoS ONE 期刊上的一项研究,音乐的记忆不会随着年龄而逐渐消失。研究人员测试了一组 90 名年龄在 18 岁到 86 岁之间的健康成年人,参与者是在一场音乐会上招募的,因此他们都熟悉音乐。研究人员测试了他们在音乐会现场识别熟悉和不熟悉音乐主题的能力。对照组的 31 人则是在实验室里听录音。参与者听了三首乐曲,其中一首被认为是大多数人都熟悉的莫扎特的《小夜曲(Eine kleine Nachtmusik)》,还有两首是专门委托创作的实验性歌曲,一首有调性一首无调性。结果显示,无论年龄所有人都熟悉《小夜曲》,年龄增长并没有降低识别率。对于两首实验性歌曲,大部分人的感受也基本相同。对照组的情况基本一致。研究人员猜测这可能与音乐能唤起情绪以及富有规则性有关。

中科院研究人员在《科学》期刊上报告,他们利用国际上所有可公开获取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揭示了 1900 年以来,在观测资料充足的地区,全球约 75 %的陆地上降水变率已增强,其中尤以欧洲、澳大利亚和北美东部最为显著。降水变率的增强涵盖了多个时间尺度,包括天气尺度、月尺度和季节内尺度。就全球平均而言,逐日降水变率正在以 1.2%/10 年的速率增强。研究发现降水变率的增强可归因于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由热力作用主导。温室气体增温引起大气水汽含量增加,有利于降水异常幅度增大、变率增强。同时,大气环流的变化也在年代际尺度上影响降水变率,这种动力作用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

许多人认为,大脑本质上与人造时钟同步,以非常具体的、一分钟一分钟的增量计算时间。但一项神经科学研究表明,人脑并不是这样运作的。人类大脑是根据自己的经历数量感知时间的流逝,而不是某种内部时钟。此外在活动过程中提高速度或输出,还会影响大脑对时间的感知。心理学家詹姆斯·海曼解释说,人类会根据自己的所作所为和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来判断时间。“当我们静止不动、感到无聊时,时间过得非常慢,因为我们什么都没做,或什么都没发生;相反,当发生很多事情时,每一项活动都会推动我们的大脑‘向前发展’。” 举例来说,两个工厂工人在轮班期间负责制造 100 个小零件,其中一个工人在 30 分钟内完成了任务,而另一个工人则用了 90 分钟。监测和分析显示,完成任务所花的时间长短并不会影响大脑模式。大脑不是时钟,它就像一个计数器,大脑记录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对时间的感觉。人们常说当你玩得开心时,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更准确的说法其实是“当你做很多事情时,时间过得飞快”。

你可能听说过可卡因熊(Cocaine Bear),好莱坞去年制作了一部同名恐怖喜剧片,现在它的续集来了——叫“可卡因鲨鱼(Cocaine Shark)”。根据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巴西科学家报告他们在巴西尖吻鲨体内检测到了可卡因和苯甲酰爱康宁(BE)。他们在所有 13 个鲨鱼样本中都发现了可卡因,12 个样本中发现 BE,可卡因的浓度要远高于 BE。可卡因是强效精神兴奋剂,根据联合国的报告,截至 2021 年全世界有 2200 万可卡因吸食者,其中 22% 居住在南美洲,巴西是该地区可卡因的第二大市场。毒贩通过水域运送可卡因时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部分装有可卡因的袋子遗留在水中。鲨鱼处于海洋食物链的顶层,它们可能通过直接的撕咬或间接的捕食而接触到可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