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提交注意事项:
请在发布文章时用HTML代码加上至少一条新闻来源的链接;原创性消息,可加入相关信息(如涉及公司的网址)的链接。有任何问题,邮件至:he.fang#zhiding.cn
注意:收到邮件乱码的用户请修改客户端的默认字体编码,从"简体中文(GB2312)"修改为"Unicode(UTF-8)"。
solidot新版网站常见问题,请点击这里查看。
全世界的人口出生率在下降,大部分发达国家的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意味着从长期看人口将会萎缩。相比下,养狗则愈来愈受欢迎。在大部分欧洲国家,有四分之一到半数的家庭养育了至少一条狗,狗通常被视为家庭的一员,甚至被称为“毛茸茸的宝宝”。匈牙利布达佩斯罗兰大学(Eötvös Loránd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认为,虽然狗不能替代孩子,但某种情况下它提供了一种为人父母的机会,且投入的资源要比养育后代少得多,也更容易控制和照顾。狗能与主人建立情感联系,能带来积极情绪和社会支持。养狗要比养育后代要轻松的多,一个原因是狗的寿命有限。研究人员认为,包括狗在内的宠物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正在重新定义家庭的概念。
根据 Christian Aid 的新报告,气候危机正威胁香蕉这一全球消费量最大的水果。香蕉也是全球第四大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水稻和玉米。全球种植的香蕉中约八成供当地消费,逾 4 亿人每天依赖香蕉获得 15%-27% 的热量。在全球出口的香蕉中,八成来自来自易受极端天气影响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而在数百种香蕉品种中,cavendish 因其风味、耐寒和高产而成为最主要的出口品种。cavendish 生长需要 15C-35C 的温度,易受到风暴影响。而气候危机正危及其生长环境,此外气候危机助长了对香蕉危害极大的真菌的传播:Black leaf 真菌降低香蕉植物光合作用能力多达 80%;fusarium tropical race 4 真菌正在毁灭世界各地的 cavendish 品种香蕉种植园。
美国 28 个最大城市中有 25 个正在下沉,可能会影响数千座建筑物和数百万人。其中沃斯堡、休斯顿和达拉斯的下沉速度最快,平均每年超过 4 毫米。纽约、芝加哥、哥伦布、西雅图和丹佛,平均每年下沉超过 2 毫米。休斯顿 42% 的陆地每年下沉超过 5 毫米,12% 的陆地每年下沉超过 10 毫米。大部分下沉是由地下水开采引起的,然而在一些城市,如纽约、费城和华盛顿特区,下沉主要是由“冰川均衡调整”引起的。在上一个冰河时期,这些地区被巨大的冰盖覆盖。冰的绝对重量压迫地壳,就像坐在记忆海绵床垫上。当几千年前冰融化时,压力解除,地面开始缓慢反弹,但这种反弹并不均匀。部分地区如美国东海岸和中西部,陆地仍在下沉而不是上升,因为它们靠近前隆地带,这是一个被附近冰的重量推高的区域,现在正在塌陷。
个体对气候的影响是不平等的。根据发表在《Nature Climate Change》期刊上的一项研究,三分之二全球暖化是最富有 10% 人口造成的,这些人对全球暖化的贡献是平均水平的 6.5 倍,而最富有 1% 人口和 0.1% 人口的贡献分别是平均水平的 20 倍和 76 倍。对于极端事件,最富有 10% 人口对全球每月百年一遇极端高温事件增加的贡献是平均水平的 7 倍,对亚马逊干旱的贡献是平均水平的 6 倍。美国和中国最富有 10% 人口的排放导致脆弱地区的极端高温事件增加了两到三倍。
根据《自然》上的一项研究,气候危机的负担将主要由年轻世代而非年长世代承担。分析显示,在 1.5°C 升温情景下,2020 年出生的人群中约 52% 的人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热浪暴露风险,而在 1960 年出生的人群中,这一比例仅为 16%。研究结果强调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以减轻气候变化对年轻世代影响的紧迫性。“前所未有“的暴露定义为在没有人为导致气候变化的世界中,遭遇相同极端事件的概率小于万分之一。研究人员指出,全球 1960 年出生者中约16%(1300万人)将面临前所未有的终生热浪暴露风险。与此同时,如果全球变暖到 2100 年比工业革命前水平升高 1.5°C,2020 年出生的人中约 52%(6200万人)将经历前所未有的热浪暴露风险,如果升温达到 3.5°C,这一比例将升至 92%。
ESA 从法属圭亚那库鲁发射了 Biomass 卫星,这颗卫星将用于对全球森林进行研究,精确测量碳储量,加深对全球碳循环的理解。ESA 称,森林每年吸收和储存约 80 亿吨的二氧化碳。森林系统调控着全球的温度,森林的砍伐和退化将意味着其储存的碳被释放回大气中,加剧气候变化。整个地球生长着约 1.5 万亿棵树,但树木储存了多少碳,以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其碳储量,目前还缺乏精确数据。Biomass 将使用 P 波段合成孔径雷达,穿透森林冠层,测量树干、树枝和茎——大部分碳储存在这些地方——等的木质生物量。
中山大学与中科院团队首次揭示了全球变暖背景下气温冷暖翻转的新现象,即气温在几天内由异常偏暖快速转变为异常偏冷,或由异常偏冷快速转变为异常偏暖的极端事件。研究发现这类事件广泛分布于全球中高纬度地区。自 20 世纪中期以来,冷暖翻转事件频次增加、强度加剧、转变加快,且未来在高排放情景下,这一趋势将进一步加剧。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气候变化缓解措施,人类将在更暖的未来面对更频繁且更剧烈的“过山车”式极端翻转事件及其叠加影响。
水是生命起源的关键,然而地球最初的水来自何处?一种理论认为来自形成初期撞击地球的含水小行星。但根据发表的《Icarus》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构成水的 H2 成分可能早在地球形成初期就有了。研究人员针对的是罕见的顽火辉石球粒陨石(enstatite chondrite),这种陨石形成于 45 亿年前,与地球形成条件相似。研究人员在陨石中发现了氢元素。如果这种与早期地球成分相似的陨石含有氢,那么早期的地球也可能含有氢。当被小行星撞击时,它已经蕴藏了足够的氢。
今年 3 月的北极“冬季海冰域面积”(全年峰值)仅为 1379 万平方公里,创下自 1979 年开始卫星观测以来的最低纪录。去年 12 月至今年 2 月期间的周边气温高于往年是原因之一。这一现象被认为与全球气候变化有关,恐将对今后的气象和海洋环境造成影响。北极海冰范围通常在 10 月至次年 3 月扩大,4 月至 9 月缩小。数据显示,去年 12 月至今年 2 月的海冰月平均面积均创下观测史新低。今年 3 月 20 日录得的全年峰值较此前的最低纪录(2017 年 3 月 5 日的 1392 万平方公里)减少了 13 万平方公里。
燃烧化石燃料或森林产生的黑碳会加速世界各地冰层的融化。巴西前总统 Jair Bolsonaro 在 2019-2023 年任期内鼓励当地农民焚烧雨林,将森林变成耕地。根据巴西国家太空研究院的数据,2019 年亚马逊地区的森林砍伐率创 2008 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火灾热点超过 8.9 万个。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卫星数据发现,焚烧亚马逊雨林产生的黑炭通过大气走廊降落南极,黑炭会吸收热量,因此会加剧冰的融化。由于焚烧森林,2019-2020 年期间输送的黑炭气溶胶两倍于 2018-2019 年,南极韦德尔海(Weddell Sea)的海冰融化面积同期从 1.3 万平方公里增加到 3.3 万平方公里。
芬兰每年约有 4000 头驯鹿在因车祸丧生,现在芬兰驯鹿牧民协会(Finnish Reindeer Herders Association)正在测试一种新方法,让驯鹿更容易被司机发现:给鹿角喷涂反光漆。驯鹿车祸事故大部分发生在 11 月和 12 月,这两个月公路结冰,天黑得更早。7 月和 8 月也是车祸高峰期,因为蚊子会让鹿惊跑。防止司机撞到动物的常规措施通常是设法让汽车和公路更安全,比如加拿大提议在车道上绘制一系列反光条纹,以帮助司机识别穿越公路的驼鹿。芬兰人则直接瞄准动物给动物涂上反光条纹。
中美研究人员在《柳叶刀》期刊上报告,随着气候暖化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全世界消费量最多的谷物大米中的砷含量会增加。大米是最重要的主食,发展中国家主要依靠大米满足大部分粮食需求。水稻的种植方式——浸泡在稻田中——以及其多孔结构——使其容易吸收异常高浓度的砷,砷是一种强效致癌毒素,对婴儿尤其危险。哥伦比亚大学植物生理学家 Lewis Ziska 领导中美研究团队六年来在受控稻田中种植水稻,让水稻受到不同程度的二氧化碳和温度的影响。结果显示当二氧化碳和温度同时增加,大米中的砷和无机砷含量也会增加。暴露在无机砷下与皮肤癌、膀胱癌、肺癌、心脏病以及婴儿神经问题相关。研究发现,在大米消费量较高的地区,无机砷会增加癌症风险。
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估计地球上有多达 14 亿人生活的土壤受到砷、镉、钴、铬、铜、镍和铅等重金属的严重污染。源于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土壤有毒重金属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均构成重大风险。一旦进入土壤,这些重金属可持续存在数十年之久。这些污染物会降低农作物产量,影响生物多样性,并通过在农场动物体内的生物累积而危害水质和食品安全。尽管先前的研究表明有毒金属污染在土壤中普遍存在,但其在全球的分布状况则仍不清楚。为弥补空白,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 Deyi Hou 汇编了 1493 项区域研究的数据,它们涵盖了 79 万 6084 个土壤样本,旨在评估农用土壤中有毒金属的全球分布,并确定哪些地区的有毒金属浓度超过了安全阈值。研究人员利用机器学习和建模方法估计,全球 14% 至 17% 的农田(约 2.42 亿公顷)受到至少一种有毒金属的污染,其中镉污染最为普遍,尤其是在南亚和东亚、中东部分地区以及非洲。镍、铬、砷和钴的含量在多个地区也超过安全阈值,这主要是由于自然地质因素以及采矿和工业化等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将这些数据与全球人口分布进行叠加,Hou 等人估计:有 9 至 14 亿人生活在重金属污染的高风险地区。
海豚因海水温度升高和 1980 年代起禁用的有毒化学物多氯联苯(PCB)而死亡风险上升。多氯联苯 (PCB) 是一种持久性化学污染物,曾广泛用于工业制造,它会干扰动物生殖和免疫反应,导致人类患癌。英国从 1981 年起禁用 PCB,而全世界则在 2001 年起禁用 PCB,但它们仍然源源不断的流入海洋。英国研究人员分析 1990 -2020 年间在英国海岸搁浅的 836 只海豚尸检数据,发现每公斤鲸脂中 PCB 含量每增加 1 毫克,罹患致命传染病——如胃炎、肠炎、细菌感染、脑炎和肺炎——几率会增加 1.6%。海面温度每上升 1°C,死亡风险增加 14%。鲸脂中 PCB 浓度对海豚患病风险产生显著影响的阈值为 22 毫克/千克,但样本中的平均浓度高达 32.15 毫克/千克。
过去二十年,巴黎经历了一场大改造:汽车干道变成了自行车道,绿地增加,取消了 50,000 个停车位。跟踪巴黎空气质量的独立组织 Airparif 报告,自 2005 年以来,PM 2.5 水平下降了 55%,二氧化氮水平下降了 50%。 二氧化氮是由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20 年前巴黎几乎每个社区的二氧化氮水平都超过了欧盟的限值。到 2023 年,高水平二氧化氮地区只限于最繁忙的道路和高速公路。上个月,巴黎居民在公投中投票决定将另外 500 条街道移交给行人。一年前,巴黎大幅提高了 SUV 停车费,迫使司机支付比小型汽车多三倍的费用。巴黎还将塞纳河沿岸从繁忙的主干道变成了步行区,禁止大部分汽车驶入瑞弗里大道 (rue de rivoli)购物大道。
研究人员绘制了全球塑料贸易图谱,报告全球塑料回收率仅为 9% 左右。2022 年生产的 4 亿吨塑料中,只有不到 3800 万吨产自回收材料,再生材料占比 9.5%。美国的人均塑料消费量最高,平均每人每年消费 216 公斤塑料;中国消费的总量最高——每年消费 8000 万吨,但中国的人均塑料消费量低于美国,平均每人每年消费 50 公斤塑料。2022 年,全球约有 2.68 亿吨塑料被弃置,其中仅 27.9% 被送去分类和潜在地回收,而被分类的塑料中仅一半得到了真正回收。
才进入四月份,印度已经向其北部地区发出高温警告。印度气象局表示,北部邦和中部邦——包括 Haryana、Punjab、Rajasthan 和 Gujarat——预计最高气温将超过 40 摄氏度。印度北部通常在 4-6 月之间出现热浪,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导致极端气温更早到来,持续时间也更长。印度气象局预测,周一下午德里的最高气温预计将达到 41 摄氏度。周日德里的最高气温为 38.2 摄氏度。天气预报公司 Skymet 的气象和气候变化副总裁 Mahesh Palawat 称,印度北部的热浪通常始于四月底,气候变化加剧了热浪的发生,“我们从冬天直接进入夏天,印度北部的春季正在缩短。”
一项新研究表明,在地球大气弥漫氧气之前,地球上的细菌可能就已经适应了有氧环境。研究人员通过机器学习等方法追溯了历时数十亿年的微生物演化过程;结果发现,微生物耐氧能力的演化要早于大氧化事件(the Great Oxidation Event,或 GOE);这种能力不仅对蓝藻(Cyanobacteria)产氧光合作用的起源不可或缺,也可能对地球大气的演变至关重要。这些发现凸显了生物演化与地球地质史之间的动态关系。微生物形式存在的生命至少主宰了地球历史中的 37 亿年。然而鉴于地球上最早生命形式在化石记录中的稀缺性,因此人们对其演化知之甚少。在缺乏化石证据的情况下,研究人员利用微生物生物活动的地球化学记录来估测关键细菌谱系及其代谢新机制出现的时间。研究发现,早期需氧细菌出现于 GOE 之前(约 32.2-32.5 亿年前),表明某些谱系在产氧光合作用出现之前就已演化出了有氧代谢能力。
根据一项新研究,气候变化对世界经济造成的破坏可能被严重低估了。全球暖化以多种方式影响经济。最明显的破坏来自极端天气。干旱导致歉收,风暴和洪水造成大面积破坏并扰乱商品供应,热浪会导致食品通胀,以及降低工人生产力。高温还会影响人类健康和助长疾病传播,可能导致大规模移民和冲突。此前的研究预测,到本世纪末如果全球气温上升 4°C,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在 7% 到 23% 之间。这些模型忽视了全世界同时发生灾难气候的可能性。最新研究发现,如果到本世纪末地球变暖超过 3°C,对全球经济的破坏将提高到 40%。这种程度的破坏可能会摧毁世界大部分地区的生计。人类需要尽快采取行动避免灾难的发生。
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最新数据显示,北极海冰今年冬季峰值范围创下从 47 年前有卫星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这是气候变化的“症状”之一,将对全球产生影响。每年 3 月,北极海冰达到最大覆盖范围,随后开始为期 6 个月的融化季节。美国国家冰雪数据中心表示,本月22 日测得的最大范围是 1433 万平方公里。数据显示,这比 1981 年至 2010 年的平均最高值小 131 万平方公里,比 2017 年记录的最低值小 80 万平方公里。科学家警告称,尽管海冰范围一年四季都在缩小,但对北极冰盖整体健康而言,最重要的季节是夏季。冬季薄冰在夏季加速融化,或将形成恶性循环:无冰海域吸收更多热量,导致秋冬季海冰恢复能力持续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