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dot新版网站常见问题,请点击这里查看。
世界卫生组织(WHO)官员在周四的简报会上表示,随着新冠病毒在欧洲肆虐,全球范围内的患者和死亡人数两个月来首次出现攀升。WHO 表示,尽管世界上所有其他地区的病例数都在下降,在经历了数周的下降之后,欧洲感染人数过去三周连续上升。根据 WHO 最新的疫情更新,截止周日的一周内,全球报告了近 300 万例新的新冠病例,比之前一周增加了 4%。在全球范围内,新冠病例前一周下降了 4%,同期欧洲的病例增加了 7%。WHO 数据显示,仅在上周,欧洲病例数就激增了 18%。

WHO 总干事谭德塞博士表示:“由于欧洲的持续上升超过了其他地区的下降,现在全球报告的新冠病例和死亡人数两个月来首次出现增长……这再次提醒我们,新冠肺炎疫情还远未结束。”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统计数据显示,捷克和匈牙利的病例激增,截止周三,捷克和匈牙利的 7 天平均病例数比前一周增长了 100% 以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发现,克罗地亚、丹麦、挪威和波兰的每周平均病例在周三增加了 70% 以上。
美国制药巨头默克(Merk)与联合国支持的“药物专利池”(Medicines Patent Pool)签署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自愿许可协议,以扩大其新冠抗病毒药物在整个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获取。专家表示,这是制药公司就关键新冠医疗技术达成的首批免专利许可协议之一,如果得到监管机构的批准,将促进默克药物 Molnupiravir 的仿制药的生产。根据该协议,在世卫组织继续将新冠疫情列为公共卫生紧急事件期间,默克将不收取专利费,此举与辉瑞和莫德纳形成鲜明对比。
流行病学领域工作的研究生过着一种危险的生活,正如 Wouter Graumans 发现的——他在访问布基纳法索研究传染病时遭遇了严重食物中毒事件。他可能有点神经失常,因为他的经历让他想知道英国最著名的特工——詹姆斯邦德是如何成功地周游世界却没有流鼻涕的

在荷兰 Radboud 大学医学中心攻读博士学位的 Graumans 决定对 1962 年到 2021 年间上映的 25 部 007 电影进行流行病学分析。他还找来了两个自愿的帮手:流行病学家 Teun Bousema 和研究疟疾的 Will Stone,两人都隶属于英国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学院。

研究结果发表在《Travel Medicine and Infectious Disease》期刊上,这是一篇非常有趣、半开玩笑的短论文。这篇论文详细列举了 007 在其全球旅行期间接触到的各种传染源风险:从食源性病原体到蜱虫和螨虫,各种马提尼酒导致的宿醉和脱水、寄生虫和不安全的性行为。
中国在 2021 年向世界卫生组织(WHO)通报有 21 起人类感染 H5N6 亚型禽流感的案例,而去年只有 5 起。虽然这些数字比 2017 年感染 H7N9 毒株的数百人要低得多,但这些感染很严重,导致许多人病危,至少有 6 人死亡。世卫组织在 10 月 4 日的一份声明中强调病例的增加,并说大多数病例都与家禽接触过,没有人传人的确认病例。世卫组织称,“迫切需要”进一步调查,以了解风险和蔓延到人身上的增加情况。
印度新冠疫苗接种数量突破 10 亿剂,相比今年初因 Delta 变种感染人数激增医院瘫痪的情况,现在堪称是一个里程碑。在印度符合接种条件的成年人口中,约 75% 至少接种了一剂,30% 完成了两剂接种。印度是在中国之后第二个接种数量突破 10 亿剂的人口大国。中国的新冠疫苗接种在八月底突破了 20 亿剂次,8.9 亿人完成全程接种。印度官员表示,第二剂接种是目前的优先事项。
纽约外科医生成功地将在转基因猪身上生长的肾脏移植到人类患者身上,发现该器官能正常工作,这是一项科学重大突破,有朝一日也许能为重症患者提供新的、大量的器官供应。研究人员长久以来一直试图在猪身上培育出适合移植到人类身上的器官。克隆和基因工程等技术的进步使这一愿景接近现实,但是在人体中测试这些实验器官面临着棘手的伦理问题。纽约大学朗格尼医学中的外科医生迈出了惊人的一步:在征得了家人的同意之后,他们将猪的肾脏连接到一个靠呼吸机维持生命的脑死亡患者身上,然后在测量肾脏功能的同时持续观察身体的反应。这是世界上首例此类手术。研究人员仅跟踪了 54 个小时的结果,关于这种做法的长期后果还有许多问题待解。因为还存在着重大的医疗和监管障碍,所以此类手术不会很快对患者开放。尽管如此,该领域内的专家仍然称赞这次手术是一个里程碑。
世界各地的医生发现少女出现抽动症行为的病例上升,他们认为可能是由于在 TikTok 上观看关于妥瑞氏症(Tourette syndrome)的视频引起的。很多儿科医院报告称,疫情期间,因为出现局部抽动、突然抽搐或者发出噪声等症状而就诊的少女人数有所增加,这些都是妥瑞氏症的常见症状。此类病例的突然激增不同寻常,抽动通常出现在男孩而不是女孩身上。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的专家对这些患者进行了数月的研究,并且咨询了医院,发现这些女孩之间的共同点是喜欢在 TikTok 上观看自称患有妥瑞氏症的网红视频。

据媒体报道,Texas Children's Hospital 表示,自 2020 年 3 月以来,他们遇到了大约 60 名患有抽动症的青少年,而在此前一年只会出现一两个,而在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Tourette's Center,具有抽动样行为患者的比例已经从每年的 2% 至 3% 上升到了 10% 至 20%。今年,仅仅四个月内,芝加哥 Rush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 遇到了 20 名抽动症患者,而去年全年才只有10名。来自世界各地儿科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在疫情期间,抽动样行为的转诊率飙升,尤其是 12 至 25 岁的女孩,他们的研究成果发布在 8 月的《Movement Disorders》期刊上。自 2020  年 3 月以来,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的转诊率从 1% 至 2% 上升到 20% 至 35%。研究人员写道,他们发现“社交媒体上展示的抽动或者抽动样行为同这些患者的抽动样行为之间存在着相似性。”

另一组医生表示,他们“相信这是大规模社会源性疾病的一个例子”,也就是人们正在复制他们在视频中看到的行为。医生建议对出现这些症状的孩子进行治疗。他们建议父母要求孩子“暂时退出社交媒体或在 TikTok 账户中屏蔽妥瑞氏症相关的视频。”
一位医生在《BMJ Case Reports》中报告,大麻二酚(CBD)油作为肺癌潜在疗法可能值得进一步研究。该医生的一位患者在没有接受常规治疗的情况下,肺部的肿瘤缩小了,患者日常使用大麻二酚(CBD)油。

人体自身的内源性大麻素参与各种过程,包括神经功能、情绪、能量代谢、疼痛和炎症、睡眠和免疫功能等。 报告作者描述了一名 80 多岁女性的病例,她被诊断出患有非小细胞肺癌。她还患有轻度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骨关节炎和高血压,为此她正在服用各种药物。她是一名吸烟者,每周大约要抽掉一包香烟(68 包/年)。 诊断发现,她的肿瘤大小为 41 毫米,没有局部或进一步扩散的证据,因此她适合手术、化疗和放疗等常规治疗方法。但患者拒绝接受治疗,只接受了“观察和等待”监测,每三至六个月进行一次定期 CT 扫描。

报告作者表示,该女性的肿瘤逐渐缩小,大小从 2018 年 6 月的 41 毫米缩小到 2021 年 2 月的 10 毫米,相当于最大直径减少了 76%,平均每个月缩小 2.4%。 2019 年,在讨论病情的时候,这名女性透露,她从 2018 年 8 月确诊之后就一直在服用CBD油自我治疗肺癌。
美国一个专家小组新起草的指南草案建议,医生不应再建议心脏病高危人群每天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曾被认为是对抗心脏病的廉价武器,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其产生严重副作用的风险远超过带来的好处,建议是基于这些证据提出的。专家小组还计划撤回 2016 年关于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baby aspirin)预防结肠癌的建议,这一建议在当时是开创性的。专家小组表示,最近的数据对阿司匹林预防癌症的效果提出了质疑,因此需要进行更多研究。

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的建议适用于 60 岁以下的心脏病高风险人群,对这些人而言,每日使用轻度镇痛药的新方案可能是防止心脏病首次发作或者中风的工具。新的指导意见不适用于已在服用阿司匹林或者已经历过心脏病发作的人。工作组还希望极力劝阻任何 60 岁以上人群开始采用低剂量阿司匹林方案,理由是担心与年龄相关的出血风险上升,这可能会危及生命。此前该小组曾经建议 60 多岁的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咨询医生后再做出决定。低剂量的范围是指 81 毫克至 100 毫克。

在这项提议提出前,几个重要的顶尖医疗机构和联邦机构已改变了相关建议,其中一些机构已建议限制使用低剂量阿司匹林作为预防心脏病和中风的工具。阿司匹林可以抑制阻塞动脉的血凝块的形成,但研究表明,经常性的摄入会增加出血风险,特别是消化道和大脑出血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风险会不断增加。工作组成员、夏威夷大学家庭医学和社区健康研究主任 Chien-Wen Tseng 博士表示:“不再笼统地建议每一位心脏病高危人士都服用阿司匹林——即使他们从未经历过心脏病发作……我们需要更明智的将初级预防匹配给那些受益最大、受伤害风险最小的人。”已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的人应去咨询医生。
大约一年前,在新冠 Delta 等变种尚未出现前,纽约 Rockefeller 大学的病毒学家 Theodora Hatziioannou 和 Paul Bieniasz 着手研究能躲避所有抗体的病毒刺突蛋白变种。刺突蛋白被 SARS-CoV-2 病毒用于感染细胞,也是所有阻断感染的中和抗体目标。上个月,研究人员在《自然》期刊上发表报告,他们研发出的一种刺突蛋白变种包含了 20 处改动,能完全抵抗绝大部分被试体内产生的中和抗体。但还有部分人的抗体不仅能抵抗这种变种,还能阻止其它类型的冠状病毒,他们的抗体极有可能能有效抵御未来所有的 SARS-CoV-2 变种。他们被认为具有超级免疫力,是疫情中发现的最大谜团之一。研究人员希望通过绘制超级免疫和普通免疫的差异,能找到一条更安全的途径去获得更高水平的免疫保护。
一项研究认为,广泛存在于食品存储容器、洗发水、化妆品、香水和儿童玩具等数百种消费品中的一种名为邻苯二甲酸盐(phthalates)的合成化合物每年会导致 91,000 至 107,000 名 55 至 64 岁的美国人过早死亡。 论文周二发表在同行评审期刊《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上。研究认为,接触邻苯二甲酸盐最多的人全因死亡的风险也更大——特别是心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研究估计,这些死亡事件每年会使美国经济生产力损失大约 40 至 470 亿美元。

论文主要作者 Leonardo Trasande 博士是纽约大学朗格健康中心的儿科、环境医学和人口健康教授。他表示:“研究进一步扩充了塑料对人体影响的数据基础——这一数据基础一直在不断增长,并且支持减少或消除塑料使用的公共健康和商业案例。”由于邻苯二甲酸盐非常常见,经常被称为“无处不在的化学品”,它被添加到各种消费品中,例如 PVC 管道、乙烯基地板、防雨和防污产品、医疗管、花园软管以及一些儿童玩具中,以使塑料更加柔韧并且更不容易破裂。其他常见的暴露包括在食品包装、洗涤剂、服装、家居和汽车塑料中使用的邻苯二甲酸盐。邻苯二甲酸盐也被添加到洗发水、肥皂、发胶和化妆品等个人护理用品中,以使香味更持久。
洛桑大学医院(CHUV)和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针对新冠肺炎病毒(SARS-CoV-2)刺突蛋白的高效单克隆抗体,可有效抵抗迄今已发现的所有变体,包括德尔塔变体。他们的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报告(Cell Reports)》期刊上。本次新发现的抗体是从参加 CHUV 免疫与过敏服务部门开展的 ImmunoCoV 研究项目的新冠患者的淋巴细胞中分离出来的。该抗体是迄今发现的、对抗新冠肺炎病毒(SARS-CoV-2)最强大的抗体之一。该抗体的结构特征表明它能与刺突蛋白未发生突变的部分结合。通过这种紧密的相互作用,该抗体阻止刺突蛋白与表达 ACE2 受体的细胞结合,后者是新冠病毒用以进入和感染肺细胞的受体。这意味着抗体会停止病毒复制过程,使患者的免疫系统从体内消除病毒。这种保护机制通过仓鼠实验得到证实;被给予抗体的试样即使接受高感染剂量也能免受感染。
制药巨头默克周一表示,已经为治疗轻度至中度新冠患者的药物申请美国紧急使用授权,使其有望成为治疗该疾病的首个口服抗病毒药物。若能得到 FDA 的授权,可能有助于改变新冠的临床管理方式,因为这种药可以在家服用。根据本月早些时候发布的数据,在一项针对至少具有一项风险因素的轻度至中度新冠患者的试验中,这种由默克与 Ridgeback Biotherapeutics 合作研发、名为 molnupiravir 的药物将住院和死亡率降低了 50%。默克与美国政府签订了供应 170 万个疗程药物的合同,每疗程价格为 700 美元。默克预计到 2021 年底将生产 1,000 万个疗程的药物。默克还同意将该药物授权给几家印度的仿制药制造商,由后者向中低收入国家供应药物。
自从新冠疫苗出现以来,围绕着人们为什么不应该接种这些疫苗的争论就一直在持续。一种更固执也更为棘手的论点是:已感染过新冠(SARS-CoV-2)的人不需要接种疫苗。这种想法的依据是,感染会产生类似于疫苗产生的免疫反应。那么为什么还要在那些已对这种病毒产生免疫反应的人身上浪费宝贵的疫苗?而且疫苗也可能让这些人不必要地面临一些副作用——尽管这种情况很少见。 这是一个合理的问题,已有相关的科学讨论。在公共卫生政策层面,也已经有了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例如,在以色列,新冠患者康复之后,如果 PCR 检测结果呈阳性,可以获得最高六个月的疫苗接种“绿色通行证”。有了这个通行证,康复患者可以像完全接种了疫苗的人一样进入各种场所。欧盟一些成员国为新冠康复患者和仅接受了一剂 mRNA 疫苗(完全接种需要两剂)的人提供了类似的“数字新冠证书”。然而在美国,公共卫生官员的做法更加简单:人们被划分为接种过疫苗和未接种过疫苗两类——无论是否被感染过。这种做法具有很多优势,也有很多可靠的科学数据支持为康复者接种疫苗。这些数据——我们将在下面详细介绍——自始至终都表明,自然感染的免疫反应多变而不可靠。另一方面,疫苗已被反复证明能产生防护性很强的免疫反应。
《自然医学》刊登了一篇治疗严重耐药性抑郁症新方法的概念验证试验论文,莎拉(Sarah)是参加该实验的一位病人。新发现为帮助此类患者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策略。莎拉是唯一的研究对象,目前尚不清楚同样方法在其他人身上的效果如何。从该试验获得的经验可帮助研究人员更多了解抑郁症的性质,帮助其他人的相关研究。试验运用的技术名为深层脑刺激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利用植入大脑的电极提供电脉冲,以期试图改变或调节异常的大脑活动。异常的大脑活动在癫痫和帕金森病等疾病中很常见。过去十年的研究表明,深层脑刺激技术有时可以帮助治疗抑郁症,但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以前的大多数做法是对被认为抑郁症相关的大脑个别区域进行刺激。这项研究针对的是属于特定大脑回路的区域,也就是大脑中负责特定功能的相互联系的部分。

每个人所涉及的大脑回路可能不尽相同。因此研究小组根据具体病人的抑郁症情况,对治疗方法进行了个性化调整。研究小组人员敲定了莎拉在抑郁症症状发作时大脑活动类型,然后通过手术植入了一个设备,植入的设备可以检测大脑活动并向发生活动的大脑回路发送刺激。这个手术对莎拉非常有效。在植入设备开启后的第二天早上,她在抑郁症评测表的分数下降了。更重要的是,她感到自己的情绪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第一次接受刺激时在实验室里大声笑了出来。她说,“房间里的每个人都来了一句‘我的天啊’,这是五年来我第一次自发地笑,而且不是装出来的。”莎拉的抑郁症回路每天都会发作几百次,每次抑郁症回路时植入的设备就会提供一个简短的刺激脉冲。她每天接受的刺激合在一起约为 30 分钟。莎拉自己感觉不到这些脉冲,但她表示对这些脉冲在一天里发生的时间有个大致的概念。她表示,“我有一种清醒感,能感受到正能量。”
美国的父母可以带孩子参加杜克大学 Marcus 细胞疗法中心的一系列临床试验,试验旨在研究源自脐带血的细胞在治疗自闭症与脑损伤方面的作用。成年人也可参与试验测试脐带血是否可以帮助他们从缺血性中风后康复。如果孩子们不适合任何参与临床试验,特别是患有自闭症的儿童,父母们还可以选择扩展访问计划(Expanded Access Program,EAP)。这项计划要求父母支付 10000 至 15000 美元,购买接受一次输注的服务。所有试验都使用源自人类脐带血的产品,而脐带血正是干细胞及其他类型细胞的来源。杜克大学教授 Joanne Kurtzberg 表示,他们的自闭症试验使用一种名为单核细胞的免疫细胞,希望探索自己自 1990 年代以来干细胞研究成果是否能治愈自闭症。但在 ClinicalTrails.gov 上提到这些试验使用的是间充质干细胞,属于另外一种不同类型的脐带血细胞。

一家名为 Cryo-Cell International 的营利性企业联系杜克大学的研究人员,表示打算根据与杜克大学签定的许可协议开设推广此类疗方的诊所。在面向投资者的陈述中,Cryo-Cell 表示计划成为“一家自主的垂直整合型细胞治疗企业,为患者提供治疗服务。”但杜克大学与 Cryo-Cell 这种在临床试验还没有顺利完成时就急于将其推向商业市场的行为,引发了自闭症疗法研究科学家、临床医师与医学伦理学家社群的高度关注。虽然据称输注脐带血产品有望改善某些自闭症症状,例如社交及语言障碍、或减少部分父母及临床医生认为可能加剧自闭症症状的炎症,但从早期研究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算乐观。

从一项大型随机临床试验(结果发布于 2020 年 5 月)来看,研究人员认为单次输注脐带血在“提高社交技能或缓解自闭症症状方面毫无作用”。正因为如此,杜克大学的匆忙行动才令人感到意外:他们与 Cryo-Cell 迫不及待向投资者表示,他们打算开设一系列“输液中心”,由 Cryo-Cell 借用杜克大学的技术与方案以每次 15000 美元的高昂价格提供脐带血治疗服务。Cryo-Cell 还在融资演示中强调,预计每家诊所的年收入将达到 2400 万美元;目前该公司还没有透露计划开设多少家诊所。但根据报道,至少将有一家开设在北卡罗来纳州的达勒姆市。而就在 2020 年 6 月,Cryo-Cell 正式宣布与杜克大学达成独家专利选择权协议,可以制造并销售基于 Joanne Kurtzberg 博士专利技术的产品。
疾控中心免疫规划首席专家王华庆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部分地区开始对重点人群打加强针,但是否需对全人群加强免疫,有关部门还需进一步研究,并根据疫情形势综合研判。国药中生北京所和武汉所、科兴中维、康希诺几家公司均报告了在完成原疫苗免疫程序基础上进行加强免疫的临床研究结果。结果显示:按照原定免疫程序接种完成灭活疫苗或腺病毒载体疫苗 6 个月后,用原疫苗进行加强免疫,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同时,用原疫苗进行加强免疫后,受试者的中和抗体水平快速大幅提升,加强免疫 6 个月后,虽抗体水平也有下降,但依然高于两剂或一剂接种后的峰值,这提示着疫苗保护效果在增加。另外,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的研究表明,灭活疫苗第三剂加强免疫后,不仅抗体水平大幅度提升,抗体谱也更广了,对抗各种变异株的能力增强了。
一项基于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的 HIV 疗法在小鼠身上取得成功,有望很快进入人体试验阶段。 Excision BioTherapeutics 公司 认为这项新疗法能取代标准的逆转录病毒疗法,即防止 HIV 病毒复制但无法将其从体内彻底清除。逆转录病毒疗法要求患者持续接受治疗,并因此承受严重的副作用并影响生活质量。随着人体测试的启动,新技术将正式向攻克 HIV 病魔发起冲击。 HIV 会将遗传物质整合至宿主细胞的基因组中,因此现有疗法均无法将其彻底清除。天普大学与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的一组科学家在临床前测试期间,使用 CRISPR 加抗逆转录病毒疗法的组合,成功从小鼠身上完全消除了 HIV 病毒。研究人员在这项发表于 201 9年的成果中并未发现任何不良事件。此后这种被命名为 EBT-101 的疗法在非人类灵长动物中进行了测试,结果证明其确实能够抵达体内一切存储 HIV 病毒的组织。 Excision 公司已经从两所大学处获得了许可,希望能将疗法推向临床试验。如今FDA 批准该公司在今年晚些时候正式启动一期与二期临床试验。Excision 还从著名 CRISPR 先驱 Jennifer Doudna 实验室获得了技术使用许可。除了 HIV 之外,该公司还在研究疱疹及乙型肝炎等其他病毒的类似治疗方法。
根据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统计,美国因新冠疫情造成的死亡人数已超过 1918 年流感。美国新冠死亡病例达到了 67 万 8 千人,超过了 1918 年流感的估计死亡人数。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前负责人 Tom Frieden 在本月初曾发布推文称,“美国报告的新冠死亡人数本月将超过 1918 年流感。我们对这场不断持续、本可以更好抵御的悲剧感到痛心。”新冠对民众生命的威胁远没有结束。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美国每天平均有 2000 多人死于新冠。但这些死亡病例主要出现在未接种疫苗的人群当中,凸显出 COVID-19 病毒并非不可预防,积极接种疫苗能有效对抗感染。1918 年肆虐的流感病毒没有疫苗可用,但当时美国人口要远低于当下,从这个角度看 1918 年流感的相对致死率仍然更高。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历史学教授E. Thomas Ewing 教授曾在今年早些时候的《健康事务》杂志上写道,考虑到 1918 年时全美人口只有 1 亿左右,相当于致死率为千分之六。如今新冠在美国的致死率则为千分之二。虽然相对更低,但美国的新冠抗疫工作明显不够到位,致死率本应控制在更低水平。着眼于全球,1918 年流感造成的死亡人数约为 5000 万人,目前新冠全球致死病例则为 500 万左右。
BioNTech 和辉瑞周一表示,他们联合生产的新冠疫苗对 5 至 11 岁的儿童是安全有效的。德国的 BioNTech 和美国制药巨头辉瑞在一份联合声明中指出:“在 5 至 11 岁的接种者中,该疫苗是安全的,耐受性良好,并显现出强大的中和抗体反应。”超过 2200 名儿童参加了该项实验,这两家公司承诺将尽快向欧盟、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监管机构提交实验数据。疫苗试验中的儿童接受了两剂 10 微克的疫苗,两剂间隔 21 天,年龄稍长的接种者则大多接受两剂 30 微克的疫苗。较小的剂量意味着儿童经历的副作用要比其他年龄组更小,如手臂酸痛或疼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