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dot新版网站常见问题,请点击这里查看。
对美国科罗拉多州恐龙岭恐龙脚印的分析显示,恐龙求偶时可能也会跳舞。研究报告发表在《Cretaceous Research》期刊上。恐龙岭出土了大量标志性恐龙化石。研究人员利用航拍照片分析了恐龙留下的大量痕迹。总的来说,这些痕迹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呈碗状,形状模糊不清;第二类占大多数,它们更长、更细,有时还会相互重叠。Buntin和同事发现,这些刮痕分布密集且出现在不同的地层中,这表明该地点曾被同一种类的恐龙多次光顾。这些痕迹也呈现出独特的模式。一些印记显示,恐龙在用爪子刮擦地面时可能顺时针转体,这表明它们在跳一种独特而重复的舞蹈。圆形的凹痕表明,这些刮痕后来可能被改造成了巢穴,筑巢行为在现代某些鸟类中很常见。跳舞的恐龙可能是似鸟龙—— 一种类似鸵鸟的食草动物,或者是棘龙—— 一种类似霸王龙的恐龙。

为了改进同行审议流程的透明度,《自然》期刊从本周开始将自动公开所有新递交论文的审稿人意见和作者回应。论文作者和匿名审稿人之间的交流都将公开,除非审稿人主动选择公开,否则他们的身份默认不会披露。

卫星照片下的城市夜晚以灯火通明著称,然而卫星照片难以区分城市人造灯的类别,是路灯、还是信号和装饰灯?德国研究人员开发了名叫 Nachtlichter 的应用,在公民科学家的帮助下对 22 平方公里区域内 234,044 个光源进行了统计和分类。结果显示,用于广告和审美用途的人造光源总数超过了照明用的路灯。研究人员估计,整个德国的午夜时分仍然会有 7800 万左右的光源仍然亮着,显示减少人造光污染有着巨大的潜力。

微塑料指的是尺寸小于 5 毫米的微小塑料颗粒。纳米塑料则更加微小。这两种大小的塑料微粒都是由较大型的塑料垃圾通过化学分解产生。饮用水、海产品与空气中都曾检出过微塑料和纳米塑料。海水入侵是一个自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海水会混合进陆地上的地下水资源之中,世界各地的沿海地区都大量报道了这一现象。研究表明,海水入侵是导致沿海地区地下蓄水层中各种污染物(也包括微塑料)高浓度存在的元凶之一。分析发现,与居住在毗邻微塑料污染水平更低的美国沿海县居民相比,居住在有着非常高的微塑料污染水平的水域沿岸的美国沿海县居民有着明显更高的二型糖尿病、冠状动脉疾病以及中风发病率:调整后二型糖尿病患病率高出 18%,冠状动脉疾病的患病率高出 7%,中风的发病率高出 9%。

人类与蚊子之间的战争持续了数千年,期间蚊子杀死的人类远超过其它任何动物。传统方法的失败促使科学家寻求新方法发起反击。马里兰大学的生物学家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创造出一种致命真菌,通过性传播去杀死雌蚊。被称为绿僵菌(Metarhizium)的真菌能产生针对蚊子的神经毒素,但其天然版本致死率太低,改造过的版本更致命。通过向雄蚊喷洒改造后的真菌孢子,近九成的雌蚊在与雄蚊交配两周后死亡。天然版本死亡率仅仅为 4%。基因改造后的绿僵菌对人类无害。

天文学家运用观测快速射电暴(Fast Radio Bursts, FRBs)首度证实,超过四分之三的宇宙重子物质(baryonic matter)潜藏于星系间稀薄的气体中,对理解宇宙中物质的分布与交互作用迈出关键一步。科学界已知宇宙中至少有一半的重子物质尚未被直接观测确认。快速射电暴为来自遥远星系的短促而强烈的电波讯号,近年被证实可用以测量宇宙中的重子含量,但直到近期仍无法用来定位这些物质的具体位置。研究团队分析了60个快速射电暴事件,从距离地球仅1,174万光年的M81星系中的快速电波爆 20200120E,一直到距离达91亿光年的快速电波爆 20230521B。透过量测这些讯号在穿越宇宙空间过程中所遭遇的延迟(色散测量),研究团队成功追踪其沿途所通过的气体密度,进而将遗失的重子物质定位于星系间介质(intergalactic medium, IGM)中。研究结果显示,约76%的重子物质存在于星系间介质之中,另有约15%分布于星系晕(halo)中,其余则以恒星或冷星系气体的形式存在。此一分布结果与先前先进的宇宙模拟预测高度一致,为首次以观测方式直接加以验证。

根据发表在《Sleep Health》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吃水果和蔬菜与高质量睡眠相关。在之前的观察性研究中,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高与自我报告的整体睡眠质量更好相关,这项新研究首次得出了给定一天的饮食选择与当晚客观测量的睡眠质量之间的时间关系。参与这项研究的健康年轻人通过一个应用程序报告了他们每天的食物摄入量,并佩戴了一个手腕监测仪,让研究人员能够客观地测量他们的睡眠模式。研究人员发现,每天的饮食与第二晚睡眠的显著差异相关。白天吃更多水果和蔬菜的参与者往往在同一天晚上睡得更深、更不间断,吃更多健康碳水化合物(如全谷物)的参与者也一样。研究人员估计,与不吃水果或蔬菜的人相比,吃 CDC 推荐的每天五杯水果和蔬菜的人的睡眠质量可以提高 16%。研究人员称,16% 是一个非常显著的差异。

研究人员在《科学》期刊上报告,当营养匮乏、资源短缺的时候,部分细菌会杀死周围的同类,然后一点点地把对方吃掉。细菌会使用“第六型分泌系统”(T6SS),是一种看起来像微型鱼叉枪的装置,去刺穿周围的其他细胞,并注入致命毒素,使对方细胞破裂而死。以往科学家认为,T6SS 是细菌在拥挤环境中用来清除竞争者的“武器”,目的在于“争地盘”。但最新研究表明,这套系统不仅可以“打仗用”,还能“进食用”。当营养匮乏、无力独自生长时,细菌会精准调控 T6SS,有目的地猎杀邻居,从中“榨取”营养,维持自身生存。科学家分析了全球海洋中不同环境的细菌基因数据,发现类似的武器系统广泛存在。

科学家发现,在澳大利亚悉尼西部的郊区,一群凤头鹦鹉学会了操作人类使用的饮水器,并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旋转和按压动作,将水流引入嘴中。这种行为在其他任何鸟类中都未曾被观察到,并且正在悉尼西部的凤头鹦鹉种群中传播。研究人员在一台饮水器附近安装了两台动作感应相机。在超过一个月的时间里,相机记录下了近 14 小时凤头鹦鹉围绕饮水器活动的画面。研究人员从中识别出了 525 次不同的饮水尝试。每只凤头鹦鹉在具体操作方式上略有不同,但总体策略一致:它们会用一只或两只脚踩住饮水器的旋转把手,然后降低身体重量以顺时针方向旋转把手,并防止其弹回原位。当水流从出水口涌出时,鹦鹉便低头啜饮。那么,在已经有水坑、溪流等自然水源的情况下,为什么这些凤头鹦鹉会选择去使用饮水器呢?研究人员推测,也许它们偏爱饮水器提供的更为纯净的水源,抑或是饮水器较高的位置有助于它们观察是否有鹰隼等捕食者接近。

发掘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山东傅家遗址被确认为母系社会。傅家遗址发现了中国最早的开颅手术实例,其随葬品极少、生产力水平低下、几乎不见贫富差距等特征,与现代民族学对母系社会组织的认知高度契合。傅家遗址距今约 4750~4500 年,研究人员分析发现,傅家遗址南区的 46 个个体中有 44 例被认为源自单一母系祖先。北区的情况类似。通过结合南北两区基因与发掘信息,一个原始村落的面貌逐渐清晰:村落由两个相距约 400 米的母系氏族组成,氏族拥有自己的公共墓地,氏族之间长期保持通婚关系。在长达 250 年的时间内,两个氏族一直严格遵循“随母葬”的制度,青少年与成年男性均严格埋葬于出生时所在氏族墓地。

尽管人类利用望远镜观察太阳已超过四百年,但一直以来我们都只能从地球绕日轨道面上观察太阳,无法看清楚太阳两极的样貌。由 ESA 主导的太阳轨道卫星(SolO)首次传回了太阳的南极影像,独特视角或将改变我们对太阳磁场、太阳活动周期以及太空天气运作方式的理解。过去的太阳探测器不论是环绕地球或是太阳,几乎都是配置在黄道面附近,与太阳赤道面的夹角不会超过7度,使得太阳两极成为观测死角。虽然 ESA 曾与 NASA 合作利用尤利西斯号探测器,以 79 度的绕极轨道观测太阳风与磁场,但并没有搭载任何望远镜与相机,所以太阳两极的活动样貌至今仍没有人见过。ESA 在 2020 年发射太阳轨道卫星(SolO),除了太阳风与磁场观测仪器之外,还搭载了偏振和日震成像仪(PHI)、极紫外线成像仪(EUI)以及日冕环境光谱成像仪(SPICE),试图用高倾角轨道来捕捉太阳两极的活动影像。

美国研究人员报告,赤藓糖醇(Erythritol)被发现可能会损害脑血管细胞功能,它会增加氧化应激,干扰信号分子一氧化氮的功能,增加血管收缩肽的产生,降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溶栓能力。赤藓糖醇是流行的低热量甜味剂,被广泛用于烘焙食品。但对欧洲和美国人的观察发现,血液中赤藓糖醇水平与心脏病发作和中风发病率呈现正相关。在最新研究中,暴露于赤藓糖醇的细胞显示氧化应激显著增加。相比对照组,活性氧水平上升了约 75%,抗氧化防御标志物 SOD-1 表达上升了约 45%,过氧化氢酶上升了约 25%。一氧化氮生成下降了近 20%。研究人员的结论是,赤藓糖醇会破坏维持脑内皮健康所需的多种机制。

日本北海道大学研究团队在《自然》上发表研究成果,指出体重不到约 500 公斤的中间型的暴龙在以几百万年为单位在亚洲和北美大陆之间迁徙的过程中,朝着体重达到约 1 吨以上的大型化方向进化。此前的观点是认为体型增大仅发生在北美。研究团队报告在蒙古约 9300 万至 8300 万年前地层中发现了中间型暴龙化石,将其新命名为“Khankhuuluu mongoliensis”。他们推测完成大型化的暴龙的祖先起源于亚洲,最晚在约 8600 万年前迁徙至北美,然后最晚在约 7800 万年前迁徙至亚洲,在约 7300 万年至约 6700 万年前再次迁徙至北美。迁徙的理由尚不清楚,团队表示将进一步研究。

每年人类吃掉了逾两万亿条野生和养殖鱼。但你可知道鱼也能感受到痛苦?根据发表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的一项研究,科学家报告鱼临死前会经历数十分钟的痛苦。以彩虹鳟鱼(Rainbow Trout)为例,研究人员根据行为学、神经学和药理学证据估计,鳟鱼死亡前要经历平均 10 分钟的痛苦。特定情况下痛苦时间会持续 20 分钟以上。鱼被杀死通常是暴露在空气下缓慢窒息而死,为了让鱼能死得痛快,研究人员建议用电击或打击头部快速致死。

大脑的脑脊液会在脑组织间流动,把代谢垃圾“冲洗”出去,沿着特殊通道排到体外。但随着年龄增长,大脑的这套排污系统会逐渐老化。脑脊液流速变慢,垃圾开始堆积。韩国研究团队利用荧光示踪技术追踪脑脊液的流动路径,在小鼠和猴子面部与颈部皮肤下约 5 毫米处发现了一个浅层淋巴管网络。科学家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能否通过外部刺激,如按摩,把脑脊液“推”下去?他们设计了一种机械刺激装置,其顶端连接着一个小型棉球。当使用机械装置轻柔刺激小鼠的眼周和下颌皮肤时,脑脊液排出量显著提升,最多可达平时的 3 倍,相当于恢复到了幼鼠水平。在猴子身上,也得到了同样效果。然而有趣的是,大力按摩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刺激的强度必须精准控制。

人们很容易认为,电灯和室内卧室等现代便利设施使我们摆脱了阳光对睡眠的自然影响。但研究显示我们的昼夜节律仍然强烈地响应白天的季节变化。这一发现可能为研究和理解季节性情感障碍提供新的方法。它还可能为研究其他健康状况开辟新的途径,这些健康状况受我们的睡眠模式与体内生物钟一致程度的影响。科学家通过研究数千人使用 Fitbits 等可穿戴健康设备的睡眠数据,发现人们的昼夜节律与阳光的季节性相适应。参与者都是完成一年实习的住院医生,他们都参加了实习生健康研究。实习生是轮班工人,他们的时间表经常改变,这意味着他们的睡眠时间表也经常改变。此外,这些时间表往往与昼夜的自然循环不一致。

新考古勘查结果挑战了长期以来的假设:北美的集约化农业仅存于中央集权社会或宜人的气候环境。这些发现揭示,在密歇根的上半岛(Upper Peninsula)存在着前哥伦布时期的幅员辽阔的种植景观;表明尽管当时气候寒冷且种植条件恶劣,美洲原住民社群在公元 1000 年至 1600 年间是以集约化方式种植玉米的。在美国东部大部分地区,前哥伦布时期集约化农业生产的直接证据极为罕见,因为大多数原住民的农耕景观已被殖民时期欧美人的耕作、定居和工业活动不可逆转地改变了。然而密歇根上半岛的六十岛(Sixty Islands)考古遗址保存了罕有的前哥伦布时期复杂的抬高垄作农田和玉米种植证据。证据表明,原住民拥有先进的土壤管理方法,其中包括将堆肥化的家庭生活垃圾和富含养分的湿地土壤掺入田中以增强土壤肥力。研究还表明,这一复杂的农耕系统是由小规模的平等社区创建的。

Wendelstein7-X(W7-X)实验项目创下了一项新的世界纪录:成功地维持了长等离子体放电三重积长达 43 秒的新峰值。这标志着 W7-X 超越了其他类型的磁约束装置在这方面的表现,也为未来聚变电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W7-X 实验项目是目前世界规模最大的仿星器装置实验,旨在验证仿星器设计能否达到理论预期的高效性能。在人类追求聚变发电的征途上,仿星器被视为最具潜力的概念之一。它通过融合轻原子核来产生能量,而这一过程需要在等离子体的状态下进行——这是一种被加热至数千万摄氏度的电离气体。仿星器利用复杂的磁场将这种高温等离子体限制在一个环形真空室内,以实现核聚变所需的条件。而三重积,被认为是可控核聚变的一条“及格线”。只有三重积达到一定阈值,核聚变才能自持燃烧,步入实用化阶段。W7-X 与托卡马克装置相比,尽管后者拥有相对简单的结构和广泛的研究基础,在历史上也取得了一定的三重积值,但它们的等离子体持续时间通常仅为几秒钟。而在维持更长等离子体持续时间方面,W7-X 展现出明显的优势。

德国研究人员在相机陷阱(camera traps)和当地向导的帮助下,发现了几内亚比绍野生黑猩猩的一种奇特行为:成年雄性黑猩猩会反复用石头敲击树干。研究人员推测这是一种交流形式。幼年黑猩猩是从部落成年成员那里学会了这种行为,意味着这种行为是后天习得而不是遗传。研究报告发表在《Biology Letters》期刊上。

为什么我们会遵守规则?传统经济学观点认为是外部激励。但欧洲多所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实验挑战了这一观点。实验参与者逾 14,000 名,研究人员发现,人们遵守规则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么做是正确的——即使打破规则会带来个人利益且不会对他人造成伤害。研究人员称,遵守规则是因为对规则的内在尊重和满足社会期望的渴望。在其中一项实验中,参与者处于匿名孤立的环境中,获得了一个极大诱惑的机会打破规则。虽然打破规则不会有任何代价,但结果显示 55%-70% 的人选择遵守规则。这表明有很大一部分人内化了遵守规则的责任感——研究人员称之为无条件遵守规则。进一步的实验测试了社会期望的力量,结果表明参与者期望他人遵守规则,并认为此类行为具有社会适宜性(socially appropri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