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提交注意事项:
请在发布文章时用HTML代码加上至少一条新闻来源的链接;原创性消息,可加入相关信息(如涉及公司的网址)的链接。有任何问题,邮件至:he.fang#zhiding.cn
注意:收到邮件乱码的用户请修改客户端的默认字体编码,从"简体中文(GB2312)"修改为"Unicode(UTF-8)"。
solidot新版网站常见问题,请点击这里查看。
6 月和 7 月份席卷西欧的创纪录热浪引发了安装空调相关的政治斗争。欧洲因为地理位置通常不是太热,不需要安装空调。但气候变化让欧洲成为暖化最快的大陆,自 1980 年代以来欧洲的暖化速度是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在最新的热浪期间,法国逾 1000 所学校因缺乏空调而部分或全部关闭。右翼政党要求大规模安装空调,而政府官员则担心大规模安装空调会让城市升温,加剧热浪。
根据发表在 PNAS 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气候变化正导致极端严重的森林火灾日益常见。2023 年和 2024 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全球逾 7800 万英亩森林被烧毁。火灾将浓烟和数十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到大气中,数百万人因此面临恶劣的空气质量。对卫星图像的研究发现,2023 年和 2024 年因火灾损失的森林树冠(forest canopy)面积是过去近二十年年均损失面积的至少两倍。
一项新研究披露,一种基于全球安卓智能手机的地震检测和预警系统能够实时检测地震活动并发出可拯救生命的预警,其效用堪比传统的地震监测网络。许多地震多发国家缺乏地震预警基础设施。智能手机在全球的广泛使用为感测和发送地震警报创建了强大的平台。虽然智能手机中的传感器不如传统地震监测台站的传感器精确,但它们仍然能在强震期间感测地面的震动。安卓地震预警(AEA)功能以默认方式内置于安卓手机,该手机约占全球智能手机用户中的 7 成。在运行的头 3 年(2021-2024 年)中,该 AEA 系统在 98 个国家中平均每月可检测到 312 次地震,震级范围在 1.9 级到最高的 7.8 级之间。对于震级在 4.5 级或以上的地震,该系统向用户发出的警报每月约为 60 次,总计 1800 万次。AES 用户的反馈显示,85% 的警报接收者感受到了地震,其中 36% 是在地面震动开始前收到警报的,28% 是在震动期间收到警报的,23% 则是在震动之后收到警报的。研究人员认为其效用可与已建立的地震监测系统媲美。
根据发表在《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期刊上的一项研究,2010 年以来全球暖化加剧与东亚地区减少空气污染相关。污染空气中的气凝胶会起到阻挡太阳辐射的作用,增加云层的反射率,降低地表温度。但从 2010 年起,全球地表的气温升高速度在加快,而几乎同一时间,主要污染空气排放源的东亚正致力于清洁空气,减少气凝胶等污染物的排放。研究人员的模拟显示,东亚减少气凝胶是暖化加速和太平洋变暖的主要驱动因素。
阿梅莉亚·埃尔哈特(Amelia Earhart)是第一位独自飞越大西洋的女性飞行员,1937 年她与 Frederick Joseph Noonan 试图驾驶普渡大学资助的洛克希德10-E型伊莱克特拉成为第一位完成环球航行的女性,但最终却在太平洋中部的豪兰岛附近失踪。两人最后一次出现是 7 月 2 日在新几内亚莱城,当时是豪兰岛之前的最后一个陆站,也是他们飞行的最后一站。在失踪 88 年之后,普渡大学宣布将组织一次探险活动,确认她所驾驶飞机的残骸。十年前的卫星图像显示,在 Nikumaroro 岛水下存在着类似飞机的物体。Nikumaroro 岛是位于太平洋中部的一个无人岛屿,恰好位于埃尔哈特计划的飞行路线附近。探险队计划于 11 月出发,不会尝试打捞飞机残骸,只是确认残骸是否属于洛克希德10-E型伊莱克特拉。
本周二是今年至今最短的一天。根据 U.S. Naval Observatory and the 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and Reference Systems Service 的数据,周二的自转时间比标准的 24 小时短 1.34 毫秒。地球自转受到了地核运动、大气变化和月球位置等因素的影响。地球最近几年的自转都比通常更快,自转一周的时间经常短于 24 小时。未来几周或几个月可能会出现更多类似的情况。但从千万年的时间跨度上看,地球一天的时间长度并没有变短,而是在变长,比如霸王龙生活的 7000 万年前,一天的时间长度只有 23.5 小时。
纳米大小的塑料颗粒已经无处不在,在海洋中其质量数以千万吨。根据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的一项研究,研究人员从北大西洋代表不同环境的三个深度采集水样。他们从中发现了三种类型的纳米塑料: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苯乙烯(PS)和聚氯乙烯(PVC)。纳米塑料的平均浓度为每立方米 18 毫克,相当于有 2700 万吨纳米塑料分布在温带至亚热带北大西洋的表层。纳米塑料不同于体积更大的塑料颗粒,它们会悬浮在水中,不会沉降到海底,能够进入食物链。
欧盟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机构(CCCS)周三表示,西欧经历了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六月,且连续三年六月都破高温记录。在全球范围内,六月是有记录以来第三热的六月,由于人类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地球变暖,持续的高温天气仍在延续。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机构表示,6 月西欧平均气温为 20.49°C,比 1991-2020 年平均气温高出2.81°C。西欧经历了两波热浪,其中第二波延续到七月初,多国地表气温超过 40°C,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气温高达 46°C。
南极洲的变暖速度是世界其他地区的两倍,但过去十年南极洲周围海冰面积缩小的程度超过了气候模型的估计。发表在 PNAS 期刊上的一项研究给出了一种解释,认为可能发生了危险的反馈循环。海水因密度不同而分成不同层的现象被称为分层,其中冷淡水层位于较深较温暖和较咸的水层之上,将热量困在海洋深处,使表层海水保持较凉的状态,有助于海冰的形成。海水密度越大重量也越大。当表层海水盐度升高时,它们更容易下沉,搅动了海洋的不同层,使深层的热量上升。这种热涌在冬季也会融化海冰,使得海冰更难形成,从而形成了一个反馈循环:高盐海水将更多热量带到海洋表面,融化了更多冰,吸收了更多热,循环加剧。
气候变化已对全球各地的企业产生影响。根据摩根士丹利的一份报告,被调查的企业逾半数过去一年经历了与气候相关的运营中断,包括成本增加、员工中断工作和收入损失。极端高温和风暴是造成运营中断最频繁的因素,其次是野火和烟雾、水资源短缺和洪水或海平面上升。彭博智库的一项分析发现,仅美国过去一年就花费了近万亿美元用于灾难恢复和气候相关的其它需求。近九成南美企业估计,到本十年末气候变化将对其商业模式构成风险。北美最主要风险则被认为不是气候变化而是政治动荡。
以往观点认为 1亿至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后期海洋生物以菊石和鱼类为主,但日本研究团队发现当时的海洋实际上是“乌贼的天下”。由于乌贼没有外壳和骨骼,作为化石很难被发现,此前从未被纳入白垩纪海洋的生态图景。研究团队开发出新技术,将岩石以百分之一毫米精度逐层切削拍摄、数字化立体重现内部包括微小化石在内的所有化石。从北海道各地的白垩纪岩石中鉴定出263个乌贼喙部硬组织化石,平均尺寸约为4毫米。
过度捕捞导致东波罗的海鳕鱼数量锐减,但过去三十年鱼的体型也在神秘的急剧缩小了。现在科学家发现了基因组证据,表明密集捕捞导致了鱼体型的快速演化,它们的平均体长自 1990 年代以来缩小了一半。鳕鱼成年体长的中位数从 1996 年的 40 厘米减少到 2019 年的 20 厘米,成年体体重中位数从 1996 年的 1356 克缩小到了 2019 年的 272 克,20 多年体重缩小到原来的五分之一。这项研究表明人类活动在鳕鱼种群 DNA 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导致体型演化的主要驱动力是拖网捕鱼的网眼尺寸。拖网捕鱼旨在对鱼体型大小进行选择性捕捞,法律规定了最小网眼尺寸,旨在保护体型较小的鱼,确保小鱼在被捕获之前能成熟并产卵。然而此举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结果,它催生了选择性演化压力,使体型较小的鱼更易逃脱渔网。
根据发表于《自然》的全球作物产量分析,到本世纪末,每变暖 1℃,人均可用粮食每天将减少约121千卡。研究论文作者、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 Andrew Hultgren 说,根据目前轨迹,在 3℃ 的变暖情景下,“这相当于每个人都不再用早餐”。Hultgren 和同事收集了世界上六大主粮作物的产量数据。这些作物提供了全球人类所需热量的 2/3 以上。他们发现,对于除水稻外的所有作物,高温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为水稻在更暖的夜晚生长得更好。根据预测,到本世纪末,全球变暖情况下玉米产量比没有全球变暖的情况下降 12% 或28%,具体下降程度取决于温室气体排放量是适中还是非常高。如果农民不采取措施适应气候变化,那么在本世纪末变暖程度高的情景下,作物损失将增加约1 /3。不过,研究人员指出,即便采取了上述农业适应措施,也不太可能弥补气候变化造成的巨大作物损失。
根据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地球海洋酸化在五年前就跨过了“行星限度”。所谓
“行星限度(Planetary boundaries)”突出的是人类行为对地球系统冲击的限度,若超过该限度,自然环境将丧失正常的自我调节能力,现代人类所处的相对稳定的全新世将会结束。科学家确定了地球的 9 个行星限度,包括气候变化、海洋酸化、平流层臭氧消耗、化学污染和空气污染等,其中六个限度被认为已经突破,现在最新研究加入了第七个——海洋酸化。科学家认为,帮助海洋生物形成外壳的碳酸钙含量不到工业化前水平五分之一时就被认为跨过了行星限度,新研究中这一数字是 17%。这项基于冰芯测量数据和数据模型的研究发现,深层海水的酸度更高。在海平面以下约 200 米处,60% 的海水跨过了 20% 的阈值,而海平面的这一比例约为 40%。海洋加速酸化导致了热带和亚热带珊瑚礁失去了逾 40% 的栖息地。极地地区的海蝴蝶失去了逾 60% 的栖息地。沿海贝类失去了 13% 的栖息地。
联合国人口基金(USFPA)对 14 个国家的 14000 人调查了他们的生育意愿。这 14 个国家包括了韩国、泰国、意大利、匈牙利、德国、瑞典、巴西、墨西哥、美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摩洛哥、南非和尼日利亚,其人口总数占到了全球的三分之一,既有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国家,也有低生育率和高生育率的国家。调查显示,大部分人想要两个或更多孩子,而生育率下降是因为很多人认为无法建立他们想要的家庭。报告显示,39% 的人表示经济限制使他们无法生育,其中韩国最高 58%,瑞典最低 19%。USFPA 希望避免因为恐慌而制定人口政策,如因为人口太多而限制生育,比如 40 年前的中国。调查人员称,今天的低生育率、人口老龄化、人口停滞被用于推行民族主义、反移民政策和性别保守政策的借口。
科学家首次提供了直接观测证据,证实了2023年9月至10月期间出现的异常全球性地震震动,确实是由于格陵兰发生的两次超级海啸所引发的被困驻波。
2023 年 9 月,一种奇特的全球性地震信号被首次观察到,它每隔 90 秒重复一次,持续了整整九天,并在一个月后再次重现。一年后,有两项科学研究提出,这些地震异常现象的根源是发生在格陵兰东部一个偏远峡湾中的两场由大规模山体滑坡引发的超级海啸,而山体滑坡则是由于一座无名冰川升温所导致的。这些波浪被认为被困在了峡湾系统中,形成了来回摆动的驻波,从而引发了神秘的地震信号。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员采用了全新的数据分析方法来解读卫星测高数据。这种技术通过测量雷达脉冲从卫星发射到地表再返回所需的时间,来测定地球表面(包括海洋)的高度。研究人员利用 SWOT 卫星的 Ka波段雷达干涉仪(KaRIn),在两次海啸发生后的不同时间点绘制了格陵兰峡湾的水位变化图。这些图清晰地显示出了跨越峡湾通道的水位倾斜现象,最大高度差达到两米。关键在于,这些倾斜方向在不同时刻相反,表明水体在峡湾中来回流动。
过去几十年,既得利益集团的气候否认宣传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宣称“气候变化不存在”,到承认“气候变化存在但属于自然现象”,到承认“气候变化不是自然现象但不是什么大问题”、“气候变化是大问题但我们无能为力”、“可以采取措施但排放量大的国家应首先采取行动”、“改变的成本太高了”。主持今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Cop30——的巴西资深外交官 Andre Correa do Lago 认为气候变化相关的经济否认是目前面临的一大威胁。
印度面临一个矛盾的选择。过去十年是印度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但它每十年平均气温只上升 0.09C,相比下全球是 0.30C。原因是印度严重的空气污染无意中起到了降温作用,污染空气阻挡了太阳辐射,增加了云层的反射率。如果加大措施清洁空气,将会加大气温上升幅度,而热浪在日益加剧。印度至今只有十分之一的家庭安装有空调,相比下中国和马来西亚的空调比例分别为三分之二和五分之四。与此同时,印度的制冷系统在热浪期间占电力总需求的五分之一,大部分电力由燃煤火电厂提供,这又加剧了印度的污染问题。
2024 年是第一个突破 1.5℃ 全球变暖阈值的单一年份。现在顶尖气候学家首次发出警告,到 2029 年全球升温可能首次超过 2℃。英国国家气象局的科学家每年都会利用世界各地研究机构的气候观测数据和模型,预测未来5年的全球气候。最新预测结果表明,到 2029 年,单一年份的平均温度可能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 2℃。根据为世界气象组织(WMO)编制的《全球年际至年代际气候更新》,未来 5 年中至少有一年突破相同阈值(1.5℃ )的可能性为 86%。与此同时研究人员预测,2025-2029 年间,平均升温超过 1.5℃ 的可能性为 70%。单一年份全球升温超过 2℃ 的可能性仍然非常小,WMO/英国国家气象局的团队估计其概率为 1%。
过去 20 年里全球 1/5 以上的海洋——面积超过 7500 万平方公里,经历了海洋变暗现象。海洋变暗是指海洋光学特性发生变化导致其透光区深度减少。透光区是 90% 的海洋生物的家园,也是阳光和月光驱动生态互动的区域。研究人员将卫星数据和数值模拟相结合,分析了全球透光区深度的年度变化。他们发现,在 20030-2022 年间,全球 21% 的海洋——包括大片沿海地区和开阔海洋,变得更暗了。超过 9% 的海洋——面积超过 3200 万平方公里、与非洲大陆大小相似的透光区深度减少了 50 多米,而 2.6% 的海洋的透光区减少了 100 多米。大约 10% 的海洋——面积超过 3700 万平方公里,在过去的 20 年里变得更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