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dot新版网站常见问题,请点击这里查看。
天文学家团队首次发现了一颗巨型行星围绕白矮星运行的间接证据;这颗地球大小的白矮星距离地球 1200 光年,而这颗行星是其 4 倍多,也是第一颗被发现的绕白矮星旋转的行星;在这颗类似海王星的行星上,一个彗星状的气体尾巴正被它所环绕的炽热白矮星蒸发掉。研究报告发表在《自然》期刊上。白矮星是类太阳恒星爆炸残余,在近距离内,巨行星的大气层被剥离,在白矮星周围形成了一个气体圆盘。而这个独特的系统暗示了太阳系在遥远的未来可能是什么样子。
耶鲁大学的天文学家利用夏威夷 Keck 天文台的望远镜拍到了已知第二个星际访客彗星 2I/Borisov 的照片,显示其彗尾长达 16 万公里。 2I/Borisov 是业余天文爱好者 Gennady Borisov 在 2019 年 8 月 30 日发现的,与已知第一个星际天体 'Oumuamua 奇特外形不同,2I/Borisov 与太阳系内的彗星区别不大。2I/Borisov 尚未抵达最接近地球的地方,它的彗核被认为只有 1.6 公里宽。
天文学家利用 NASA 卡西尼号探测器收集的数据绘制了土星最大卫星泰坦的表面地图,揭示了泰坦星由山脉、平原、山谷、陨石坑和湖泊构成的多样化地形。卡西尼号在 2004 到2017 年之间环绕土星飞行,收集了土星及其卫星的大量数据,它曾超过 100 次飞越泰坦星。最新的研究报告发表在《Nature Astronomy》期刊上。论文通讯作者、NASA JPL 行星科学家 Rosaly Lopes 称,泰坦有着类似地球的大气层,有风有雨有山,它是一个有趣的世界,是太阳系寻找生命的最佳地点之一。近三分之二的泰坦表面由平原构成,17% 为沙丘,14% 是山区,1.5% 为弯曲的山谷,撞击坑很少,液体甲烷组成的湖泊占了 1.5%。
太空看起来空旷无比,但肉眼看不见的尘埃无处不在,它们对人造探测器构成巨大的威胁。但太空尘埃的问题究竟有多严重?NASA 和 ESA 利用概念验证探测器 Laser Interferometer Space Antenna Pathfinder(LPF)去观察太空尘埃撞击探测器的频率。LPF 在轨工作时间是从 2016 年 1 月到 2017 年 7 月,共飞行了 4,348 小时,其敏感仪器记录到了 54 次撞击。研究报告发表在《Astrophysical Journal》期刊上。
NASA 证实木星卫星欧罗巴有水汽,研究报告发表在《Nature Astronomy》期刊上。欧罗巴在已知 79 颗木星卫星中第四大,有稀薄的大气层,科学家已经有证据显示其表面冰层下有液态水,有时可能会通过巨大间歇泉逃逸到太空,但之前还无法直接确认水存在于大气层中。NASA 科学家现在利用夏威夷的望远镜首次确认欧罗巴大气层中有水汽。领导这项研究的 NASA 行星科学家 Lucas Paganini 称,基本化学元素如碳、氢、氧、氮、磷和硫,以及能量来源,生命所需的三大条件中的两个在太阳系中无处不在,但第三个条件液态水则在地球之外很难找到。虽然科学家还没有直接发现液态水,但他们发现了最接近的:蒸汽形式的水。
今年 1 月 1 日,NASA 新视野号探测器近距离飞越了柯伊伯带天体 Ultima Thule(天涯海角,正式名字 2014 MU69),天涯海角表面呈淡红色,由两个球体连接构成,外形酷似 “雪人”,总长度为 34 公里。现在,NASA 将“天涯海角”更名为“Arrokoth”——在印第安族波瓦坦/阿尔冈昆语中意思是“天空”,仰望天空畅想恒星与宇宙。原先的名字“ Ultima Thule ”与纳粹有关联而引发了争议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宣布,隼鸟 2 号探测器 13 日从小行星“龙宫”出发飞往地球。预计将在 2020 年底返回地球,带回装有小行星砂石样本的回收舱。隼鸟 1 号探测器曾在 2010 年带回 “小行星 25143”的微粒子,隼鸟 2 号是其后继机型。隼鸟 2 号于 2014 年 12 月从鹿儿岛县种子岛宇宙中心发射,2018 年 6 月到达龙宫附近,于 2019 年 2 月和 7 月两次成功着陆龙宫。第 2 次着陆降在发射金属弹形成的人造陨石坑附近,采集了地下的砂石样本。 如果发现回收的砂石中混杂的有机物和水分与地球生物之间有共同特点,则能证实撞击地球小行星带来了成为生命材料的物质的假说。
根据发表在《Stem Cell Reports》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太空飞行会改变人类的心脏细胞,但回到地球后,大部分心脏细胞会恢复正常,这项发现有望帮助理解宇航员的心脏为何会变化以及如何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研究团队从没有心脏病史的 3 个人那里提取血样,接着将一些血细胞重组为干细胞,然后诱导其形成心肌细胞。最终获得的心肌细胞中,有一半被 SpaceX 的飞船送往国际空间站;另一半则留在地球上作为参照。5 个半星期后,送往国际空间站的细胞返回地面,研究人员检查了微重力对其影响。他们发现,在这些细胞中,有 3000 个基因的表达方式不同,变化最显著的是负责代谢和线粒体(细胞的能量来源)功能的基因,回到地球 10 天后,还有 1000 个基因的表达方式仍然不同,大约相当于人类所有已知基因的 4%—5%。但大多数负责细胞线粒体和新陈代谢变化的基因重新恢复正常。研究人员称,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变化可能会对宇航员产生什么影响。
根据发表在《Nature Astronomy》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对欧洲航天局普朗克卫星收集数据的分析显示,宇宙可能是球形而不是当前理论认为的那样平坦。支持宇宙暴胀的传统理论认为,在大爆炸之后,宇宙以一种扁平的方式膨胀。三名天文学家在研究了普朗克天文台送回地球的数据(这些数据描绘了普朗克卫星在 2009—2013 年拍摄的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情况)之后,开始对传统观念提出质疑。他们声称,有证据表明宇宙是封闭的,它的形状像球形。他们表示,普朗克空间天文台提供的数据表明,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浓度和向外膨胀的程度之间存在差异,而这种不平衡会使宇宙自身坍塌,形成球形。
科学家在《Nature Astronomy》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报告旅行者 2 号从星际空间发回了首批数据。论文确认了旅行者 2 号探测器于 2018 年 11 月 5 日进入星际空间,当时与地球的距离是地球和太阳距离的 119 倍。论文还阐述了日球层顶的具体性质 —— 日球层顶是太阳系的最外层结构,也是日光层和星际空间之间的边界。旅行者 2 号探测器是第二个穿越日光层边界的探测器。而 旅行者 1 号探测器在 2012 年进入星际空间,传回了非常宝贵的日球层顶数据。但由于探测器上的等离子体设备损坏,研究人员无法收集到那次穿越的完整数据。现在,作为人类最遥远的使者,这两艘旅行者号探测器都航行在太阳的影响范围即日光层之外。
在 'Oumuamua 之后,天文学家发现了潜在已知第二个系外天体 2I/Borisov。2I/Borisov 是一颗彗星,与外形奇特的 'Oumuamua 不同,它的外形与太阳系的彗星并无多大区别研究报告发表在《Nature Astronomy》期刊上。2I/Borisov 有着双曲线轨道,离心率 3.4,离心率大于 1.2 就被认为是起源于太阳系外的信号。它目前距离地球的距离三倍于日地距离,位于加纳利群岛和夏威夷的大型望远镜拍摄的照片显示,它的外形与太阳系彗星差别不大,它有一个延长的彗发和太阳加热释放出的物质云。它还有一个宽而短的彗尾。根据其明亮度,研究人员估计其彗核大约为 2 公里宽。它的颜色也类似系内彗星。系外天体看起来并都不像 'Oumuamua 那样奇形怪状。
世界第一位进行太空行走的苏联宇航员 Alexei Leonov 周五在莫斯科医院病逝,享年 85 岁。Leonov 于 1965 年拴着 4.8 米长的线缆离舱进行了 12 分钟的太空行走。这次太空行走几乎以灾难告终,他的宇航服膨胀变形,他通过释出氧气挣扎着回到太空舱。Leonov 出生于西伯利亚,父亲是斯大林时代镇压的受害者。他一家于 1948 年移居加里宁格勒。他作为一名空军飞行员于 1960 年被选为宇航员,曾与世界首位宇航员加加林一起训练。两人结为亲密朋友。
天文学家可能发现了 Oumuamua 之后已知的第二颗星际天体。临时编号 GB00234 正式编号 C/2019 Q4 (Borisov)的彗星是克里米亚业余天文爱好者 Gennady Borisov 在 8 月 30 日发现的,过去几周多个天文台对其进行了观察,它的轨道是双曲线轨道,意思是它不是围绕太阳运动,很可能起源于比太阳系更遥远的地方。天文学家发现 Oumuamua 时它已经开始远离太阳,相比之下新发现的彗星还在朝太阳前进,它将于 12 月 10 日抵达太阳最近点,天文学家将有更多的时间研究它。
根据发表在《Nature Astronomy》期刊上的一项研究(预印本),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的一颗行星的大气中观察到了下雨的迹象。被称为 K2-18 b 的行星距离地球 110 光年,位于狮子座,其轨道处于所在星系的宜居带,即能存在液态水。它的母星是一颗红矮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两倍,质量是地球的八倍。通过电脑模型分析,该星球大气中的水浓度可能达到 50%。研究团队表示,由于 K2-18b 行星距离地球太远,以目前的设备无法进行详细探测。只能等待开发新一代的太空探索仪器,探索该行星大气中是否含有甲烷、氮气等气体,现有的研究已经发现该行星大气中有氢气和氦气的存在迹象。
ESA 通过官方推特发表声明,为了防止与 SpaceX 的 Starlink 卫星相撞,它的地球观测卫星 Aeolus 执行了一次紧急机动,它称在联系 SpaceX 后对方表示没有计划转移 Starlink 44 卫星的轨道。此事引发了对 SpaceX 的批评。SpaceX 的代表随后表示,8 月 28 日 ESA 联络它时两颗卫星的碰撞风险是 1:50000,两个机构都认为没有必要执行轨道机动。美国空军之后更新了信息提高碰撞风险,但因为 bug 它的操作人员没有看到后续的通讯。SpaceX 表示它正在调查这一问题,将采取纠正措施。如果看到后续信息它会与 ESA 协调规避碰撞的最佳行动方案。
ESA 官方推特发表声明,为了防止与 SpaceX 的 Starlink 卫星相撞,它执行了一次碰撞避免机动。它在 2018 年执行了 28 次碰撞避免机动,但都是为了避开死亡卫星或轨道碎片,这是首次为避开一颗活跃卫星而执行轨道机动。ESA 通知了 SpaceX 建议对方移动卫星轨道,但遭到了拒绝。有可能发生碰撞的卫星分别是 ESA 在 2018 年发射的重 1.3 吨的 Aeolus 地球观测卫星,另一颗是轨道高度接近 320 千米重 227 公斤的 Starlink 44,两者发生碰撞的几率为 1:1000,远高于 1:10000 的阈值。SpaceX 拒绝移动 Starlink 卫星的原因并不清楚,可能是因为卫星的电推进系统没有 Aeolus 使用的化学推进系统反应灵敏。ESA 之所以披露此事是因为 SpaceX 计划未来向地球轨道发射上万颗互联网卫星,ESA 希望未来 SpaceX 能更快做出反应。
一项新研究认为,部分系外行星可能比地球更宜居。研究人员利用 NASA 开发的 ROCKE-3-D 软件模拟了不同类型系外行星的可能环境以及气候和海洋栖息地。他们模拟了各种可能的系外行星,并确定了哪些系外行星最有可能发展和维持繁荣的生物圈。研究人员说:“我们发现,大气密度更高、自转速度更慢,以及大陆的存在都会产生更高的上涌率。这或许表明,地球可能不是最宜居的地方,或许存在比地球更宜居的其他行星。最新研究将为未来的望远镜设计提供正确的思路。”
大约 8.7 亿年前,两颗死亡天体发生了合并,这次事件产生的引力波于上周三经过地球。美国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和意大利 Virgo 天文台探测到了被称为 S190814bv 的引力波事件。分析显示,这次事件有 99% 的可能性是黑洞吞噬中子星。此前天文学家探测到黑洞合并以及中子星合并的引力波,如果确认的话这将是首次探测到黑洞中子星合并产生的引力波,标志着天体物理学研究新时代的开端。对于黑洞与中子星的合并,一种可能性是黑洞会将中子星撕成碎片,留下闪光的残骸逐渐被黑洞吞噬;另一种可能性是黑洞直接干净利落的吞噬中子星。LIGO-Virgo 的模拟认为最可能是后一种情景。因为这是此类事件的首次观测,即使什么都没看到也能提供信息。
来自 NASA Spitzer 太空望远镜的数据让天文学家能一瞥系外岩石行星的表面情况。这颗系外行星的表面类似月球或水星,不太可能有大气层,可能覆盖了与月球表面阴暗部相同的冷却火山物质。行星 LHS 3844b 是在 2018 年 NASA Transiting Exoplanet Satellite Survey 任务中发现的,距离地球 48.6 光年,半径 1.3 倍于地球,其环绕的恒星是一颗较小的 M 级矮星。在跟踪观察中,Spitzer 望远镜观测到了来自行星表面的光,LHS 3844b 与恒星非常近,环绕一周仅 11 小时,很有可能潮汐锁定了,朝着恒星的一面表面温度 770 摄氏度。通过测量行星冷热两面的温度差,天文学家发现它们之间几乎没有热转移,这意味着它几乎没有大气层,如果存在大气层的话,那么热空气会自然膨胀,产生风转移热量。
根据发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期刊上的研究,NASA MMS 项目(磁层多尺度任务)首次观察到“行星际激波”,即不断从太阳流出的带电粒子流(太阳风)的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作用。当一个速度快的太阳风区域移动超过一个速度慢的区域时,科学家们认为,速度快的区域将能量传递给速度慢的区域,并在此过程中产生激波。在 2018 年 1 月的观测中,MMS 首次捕捉到这种能量传递。研究小组希望未来还能看到类似现象,因为该任务应该每周都能观测到一次行星际激波。他们希望,未来获得的观测结果有助于更好、更详细地了解单次行星际激波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