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lidot新版网站常见问题,请点击这里查看。
俄罗斯计划在接下来的三年内(从 2022 年到 2024 年)削减太空预算。据 Finanz.ru 等俄罗斯媒体报道,削减的幅度大约为每年 16% 左右。 在 2022 年,俄罗斯太空预算预定为 2100 亿卢布(29 亿美元),比上一年减少 403 亿卢布(5.57 亿美元)。之后还将进行类似的削减。削减幅度最大的将是“制造技术活动”和“航天发射场开发”等领域,“科研开发”的资金则将被完全取消。俄媒体报道,总统普京对俄罗斯太空计划的表现感到不满。在 9 月 29 日召开的一个航天工业会议上,普京批评该行业未能实现航天领域的长期目标。例如在 2020 年,俄罗斯联邦航天局(Roscosmos)未能实现 83 个既定目标中的 30 个。 普京对航天局表示,它必须提高俄罗斯火箭的可靠性,并“掌握”下一代运载火箭。该指令是为了应对全球太空发射业务日益激烈的竞争,尤其是来自美国 SpaceX 的竞争。然而削减预算只会进一步束缚航天局局长 Dmitry Rogozin 的手脚。由于丢失了为 NASA 运送宇航员飞往国际空间站的收入,他已经面临预算的压力——该项目每年收入约为 4 亿美元或更多。雪上加霜的是,联合发射联盟也不再购买 RD-180 火箭发动机。
天文学家在银河中心方向探测到了不同寻常的射电信号,其射电波不符合已知的变射电源模式,可能代表着一种新的恒星体。论文主要作者、悉尼大学的博士生 Ziteng Wang 称,新信号最奇怪的特性是具有非常高的偏振,意味着它的光只在一个方向上振动,但其方向会随时间而旋转。该星体的亮度也变化很大,高达 100 倍,信号的启动和关闭是随机的,这种现象从未发现过。他们最初以为信号来自脉冲星,但发现与脉冲星的模式并不一致。研究论文发表在《Astrophysical Journal》期刊上。悉尼大学发表了一则视频演示了信号。
去年一个天文学家小组声称捕捉到了有史以来最遥远的宇宙爆炸——名为 GN-z11 的星系中的伽马射线爆。但是这些闪光如今有了更为平淡的解释:两项新研究认为,是一枚正在翻滚的俄罗斯报废火箭反射出了闪光,而天文观察者们恰好捕捉到了这一幕。 尽管伽马射线暴一直发生,但用望远镜指向特定星系恰好捕捉到它们的机会是非常渺茫的。所以北京大学的天文学家江林华及其同事发布的消息令人惊讶,他们宣布利用来自夏威夷的 Keck 天文望远镜的数据,发现了 GN-z11 星系的一次爆发,该星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宇宙大爆炸仅 4.2 亿年左右。该团队在 2020 年 12 月的报告中表示,捕捉到这种爆发的几率是 100 亿分之一

这样的概率引起了哥本哈根大学天文学家 Charles Steinhardt 的注意。他表示,“你会开始追问……是否还有其他更具可能性的原因?” 俄罗斯火箭就此浮出水面。人类向地球轨道发射并遗留了大量的物体,包括卫星、火箭、甚至是在太空行走过程中丢失的螺丝刀。有多达 50 万个大于 1 厘米的金属物体在地球轨道上翻滚。魏茨曼科学研究所(Weizmann Institute of Science)的天体物理学家 Eran Ofek 针对这种现象发表过独立分析论文,他估计,这些碎片的反射光在夜空中造成的闪光可能会高达每小时 10,000 次。绝大多数的闪光是肉眼不可见的,但天文台可以观测到它们。

考虑到这一类潜在的光污染,Steinhardt 和他的合作者在新研究中计算出,在随机的天文望远镜图像中发现碎片反光的可能性大约在千分之一到万分之一,他们将这项研究发表在《Nature Astronomy》上。Steinhardt 表示,这似乎比发现伽马射线暴 100 亿分之一的概率更有可能。他表示:“如果你非得在两个答案里选一个,它们的可能性都很小,但是其中一个的可能性要比另一个高出数百万倍。”
GW Ori 是一个位于猎户座的恒星系,距离地球 1300 光年,被一个巨大的尘埃气体环围住,年轻恒星系形成行星时具有此类共同特征。但 GW Ori 奇妙的地方在于,它包含不只是一颗恒星,而是三颗恒星。更奇妙的是,GW Ori 的尘埃气体环被分成内外两个环,这有点像土星的环,假定环的中间有个巨大的间隙。还有更奇怪的,外环的倾斜度约为 38 度。科学家一直在试图解释这是怎么回事。有人猜想,环里的间隙可能是因为星系里一个或多个行星正在形成。如果是真的,这将是科学家首次找到的第一颗同时围绕三颗恒星运行的行星,亦名为环三(Circumtriple)行星。

研究人员根据建立的 GW Ori 恒星系详细模型进行研究,他们表示,行星可以很好地解释尘埃云的间隙,行星其实就是一个类似木星的硕大气态星球。尽管天文学家目前无法看到该恒星系里的行星,但他们可能正目睹这颗行星在其生命周期开始的一百万年里的轨迹。科学家在九月的《皇家天文学会月报》上发表了相关论文。他们表示,有一种观点认为恒星的引力扭矩造成了尘埃气体环的间隙,但这种观点被推翻了。他们的论文表明,尘埃气体环里存在的湍流(又名环的粘度)不够大,无以支持这种观点。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行星形成还有很多人类意想不到的方式。
四名平民宇航员搭乘 SpaceX 的 Crew Dragon 载人飞船于周六成功返回地面,溅落在佛罗里达卡纳维拉尔角附近海面。在回收船上,四名平民宇航员搭乘直升飞机飞往了 NASA 肯尼迪太空中心。这次任务被称为 Inspiration4,是首次纯商业载人飞行任务,由亿万富翁 Jared Isaacman 支付了全部费用,他也担任了此次任务的指挥官,其他三人是 Hayley Arceneaux,Sian Proctor 和 Chris Sembroski。任务持续了三天,每天绕地球飞行 15 圈。Inspiration4 任务的主要目的是为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筹款 2 亿美元,Isaacman 个人捐赠了 1 亿美元,截至周六项目网站筹集到了另外 5380 万美元。
天文学新闻网站上发布了一系列帖子,提到一位业余天文学家 9 月 13 日 22:39:30 UT 左右发现了木星表面的新撞击活动。每个记录下的类似案例,都提高了对于太阳系内部空间究竟有多少天体,特别是地球在一年、十年或者一百年周期之内受到撞击的概率有了更明确的认识。SpaceWeather.com 发布了一幅撞击图像(其中部分图像「翻转」至「空中」视角,是因为天文望远镜有时会为了减少反射而生成倒置图像)。虽然我们对撞击方的具体尺寸还难以准确估量,但目前的估计是最小数公斤,最大可能达到数吨。天文学家主要根据撞击闪光持续的时间长短来进行判断,这些发现对于评估内太阳系潜在撞击天体数量非常有用。Sky and Telescope 报道,至少 7 名观察者独立记录到了闪光,目前粗略估计撞击物大小可能达到 100 米。
围绕公元 1181 年中国上空发现的著名超新星起源的宇宙之谜终于得到破解。困扰全世界长达九百年的难题由此展露真相。9 月 15 日发表的最新研究表明,围绕在银河系内最热恒星之一帕克星(Parker’s Star)周围的微弱、快速膨胀的Pa30 星云在轮廓、位置及年龄方面完全符合中国公 1181 年流传而来的超新星记录。过去千年以来(自 1006 年开始),全银河系中只有五颗明亮的超新星。其中 1181年 发现的“中国客星”则一直是个未解之谜。中国和日本的天文学家最早于 12 世纪发现并将其记录在册,提到它的亮度堪与土星比肩,而且持续长在 6 个月之久。他们还记录了目击事件在天空中的大致位置,但现代天文学家却一直没能找到确认超新星爆炸的残留物。其余四颗超新星都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包括著名的蟹状星云,因此“中国客星”就成了最后的谜团。由香港、英国、西班牙、匈牙利及法国共同建立的天文学家团队找到了 12 世纪恒星爆炸的来源。在最新论文中,天文学家发现 Pa 30 星云正以每秒 1100 多公里的极速向外膨胀(以这样的速度,从地球到月球只需要 5 分钟)。他们使用这个速度向前推衍约 1000 年,成功得到了与公元 1181 年客星事件相符的结论。
Space X 成功将四名乘员全部由平民组成的 Inspiration4 飞船发射到地球轨道。SpaceX 是在今年初宣布了首次纯商业载人太空任务,Shift4 Payments 创始人兼 CEO Jared Isaacman 支付了 4 个座位,除他之外另外三个座位的人选从公众中间挑选出来,四名乘员全部是平民:Isaacman;骨癌幸存者、29 岁的圣裘德儿童研究医院医生助理 Hayley Arceneaux;51 岁的地质学家、社区学院教师 Sian Proctor 博士;42 岁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雇员 Chris Sembroski。其中 Hayley Arceneaux 是最年轻的太空游客,也是第一名带假肢进入太空的人类。他们将在太空中度过三天。
天体生物学家 Paul Davies 认为病毒很可能是其他星球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Davies 指出,“病毒实际上是生命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某颗星球上存在微生物生命体,只要它们具备持续交换遗传信息所必需的复杂性与稳健性,那这里就一定会存在病毒。”Davies 还强调,病毒可以被视为一种能到处移动的遗传元素。事实上,许多研究表明病毒的遗传物质会通过横向基因转移的过程整合至人类和其他动物的基因组内。刚出版新书《什么在吞噬宇宙?》的Davies提到,“我的一位好友认为,人类基因组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都源自病毒。” 根据 Davies 的说法,虽然微生物对生命的重要意义已经不言而喻,但病毒的作用却鲜为人知。他强调,如果说其他星球上存在细胞生命,就必然会有病毒或者类似的东西存在并负责在细胞之间传递遗传信息。更重要的是,外星生命不太可能呈现出高度同质化的特性。“我很难想象一颗地外星球上就只有一种微生物,在那里无忧无虑、毫无竞争地生存。相反,我觉得上面肯定有一套完整的生态系统。”虽然外星病毒这个概念听着很恐怖,但 Davies 认为人类没必要恐慌。“病毒的危险性,源自对宿主基因的强大适应能力。即使是真的发现了外星病毒,从没见过人类的它们也不大可能闹出什么乱子。”

Davies 认为,承认病毒的广泛存在对于计划殖民其他星球的人类来说非常重要。“大多数人都认为,殖民之旅要求建造出巨大的航天器,并在漫长的旅程当中不断回收可持续资源。实际上,星际旅行中最难的其实就是微生物学的部分——能吃的东西在数量和种类上非常有限,我们怎么能自给自足健康的抵达目的地?”新冠疫情的爆发进一步恶化了病毒在很多人眼中的形象,但 Davies 说病毒可并不都是坏家伙。“事实上,大多数病毒都是好的。”人类基因组中有相当一部分可能就是古代病毒的残留。“我们都听说过人体微生物组以及行星微生物组。”但在他看来还存在一种人类与行星病毒组,毕竟病毒在自然界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认为如果没有病毒,地球上压根不会出现能够稳定延续的生命。”
今年 7 月 11 日,英国亿万富豪理查德•布兰森(Richard Branson)的火箭旅行启动不到一分钟,飞船控制台即亮起黄色警示灯。当时这架飞行器正在新墨西哥州白沙导弹靶场上方约 20 英里的空中飞行,并以两倍于音速的速度持续爬升。但系统发现飞行器开始偏离航线,灯光警告飞行员上升角度太小、船头不够垂直。如果不尽快解决,后续降落很可能需要在沙漠区域紧急着陆。维珍银河使用的航天器与其竞争对手完全不同。SpaceX 与蓝色起源使用的是由工程师设计的自动化垂直发射火箭,而维珍银河使用的则是有人驾驶带翼火箭飞船。由于每一次试飞都需要配备机组人员,这就让实验每每成为生死攸关的大危机。因此维珍银河计划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飞行员能否在关键时刻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调整。而亮起的黄灯表明,现在就是这样的时刻。

控制台上的警报可能指向任意数量的问题。在 7 月 11 日的航班上,布兰森遇到的是轨迹问题,或者叫“入地滑翔锥”问题。这艘飞船使用火箭动力进入太空,但需要像航天飞机那样以滑翔方式返回地球并降落在跑道上。这种方法看似稳定且受控,但却要求船体必须在一个指定的、假想的“锥体空间”内开始下降,确保有足够的滑翔能量以到达目标跑道。这次飞行员的爬升角度不足,由此造成的轨迹偏差不仅可能导致船体无法正常进入太空,更可能致使飞船无法准确回归指定滑翔空间。

维珍银河飞船上的火箭发动机严格遵循编程指令,只会持续点燃 1 分钟。7 月 11 日,到控制台上亮起红灯时,飞船只有几秒钟的时间调整姿态以进入滑翔锥空间了。这事非常严重,我曾在 2015 年参加过一次会议,期间负责执行此次布兰森太空任务的前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飞行员、英国皇家空军老兵 Dave Mackay 与退役空军飞行员 Mike Masucci就讨论过滑翔锥警告的应对程序。当时出席的前海军陆战队员、NASA 宇航员 C.J. Sturckow 认为黄灯亮起时就“应该害怕了”,因为“等它变红的时候就太晚了。”但 Masucci 对黄灯却不怎么在意,他觉得“变红的时候再反应也来得及。”根据飞行员程序,Mackay 与 Masucci 当时有两个选择:立即采取纠正措施,或者直接关闭火箭发动机。根据多位内部消息人士的证实,当时公司认为最安全的方法是立即中止计划。(但维珍银河的发言人否认了这种说法。)

但如果这时候叫停,布兰森击败竞争对手贝索斯的希望就会破灭。因为贝索斯计划在当月晚些时候冲击太空。Mackay 与 Masucci 并没有选择中止,但他们的判断是否有布兰森自己的授意或者影响就不得而知了。维珍银河的官员告诉我,公司的首要任务是保证机组人员及乘客的安全。但布兰森向来喜欢用花哨的元素惹人瞩目,幸运的是最终飞船确实进入了太空并安全返航。但从 Flightradar24 检索到的数据显示,该飞行器其实已经冲出了指定空域以外。一位美联航发言人证实,维珍银河此次飞行任务“偏离了其之前申请的空中交通管制许可”,目前“调查正在进行当中”。

在《纽约客》的报道公布之后 FAA 下令停飞维珍银河的 SpaceShipTwo 以等待该机构完成调查。
与希腊神话中的泰坦克罗诺斯一样,不少恒星都会吞噬掉围绕自身旋转的行星。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多达三分之一的恒星会吞噬掉周围的一颗或者多颗行星。这些发现可以帮助天文学家排除掉那些不太可能包含类地行星的星系。研究团队观察了包含两颗类太阳恒星的共 107 个双星星系,希望调查这种行星吞噬现象的发生几率。研究发现,其中有 33 个星系中一颗恒星的含铁量高于另一颗,这明显是吞噬了行星的迹象。此,曾有过吞噬行为的恒星含锂量也更高,这进一步证实了吞噬活动的存在。尽管类太阳恒星在诞生时也富含大量锂,但会在之后的 1 亿年当中“快速”将其烧尽。因此在研究样本中,年龄较大的恒星中一旦出现锂元素,则可能代表其吞噬掉了其他行星。利用这些证据,研究团队模拟计算出约有 20% 到 35% 的类太阳恒星吞噬掉了周边行星。这类情况可能源自行星间的引力相互作用,导致某颗行星被直接抛入恒星、或者与恒星间距离过近并缓慢蒸发在其中。
土星最大的卫星泰坦的地形地貌对我们而言既熟悉又陌生。与地球一样,泰坦有自己的河流、湖泊、云层与降雨,甚至还有冰山和厚厚的大气层。但泰坦的化学循环主体并不是水,而是液态甲烷。液态甲烷是一种由一个碳原子加四个氢原子组成的有机分子。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漩涡状的甲烷混合物加上卫星大气中的氮、地表固态/液态水、火山或流星撞击产生的能量,也许是创造简单生命形式的正确组合。一位研究人员在小小的玻璃试管中重现了泰坦环境,并在相同的温度与压力条件下混合了几种有机化学物质。根据南卫理公会大学化学助理教授兼本次试验的首席研究员 Tomce Runcevski 的说法,甲烷和苯等在地球上呈现液态的有机分子会因泰坦表面的极低温度(最低可达零下178摄氏度)转化为固态冰矿物晶体。

在一系列试验中,Runcevski 取出细小的玻璃管,用泵吸尽其中的空气并加入水冰。之后他又依次向其中添加氮、甲烷、乙烷以及其他化学性质相似的有机化合物。每一次,他都会改变玻璃管内的化学混合物成分并观察结果。接下来,他将压力提升至相当于地球大气压的 1.45 倍,并使用极冷空气包裹玻璃管以降低温度。在大气压力与温度等同于月球的情况下,他发现泰坦上广泛存在的两种对人体有毒的有机分子——乙腈与丙腈——变成了一种单晶形式。在泰坦上,这两种分子由氮和甲烷反应而成,期间再加上来自太阳、土星磁场以及宇宙射线的能量。乙腈与丙腈最初在大气中以气体形式存在,之后凝结为气溶胶并降落至卫星表面,最终变成多种形式的固体矿物质块。

采用泰坦表面的真实条件,这两种化学物质第一次在地球上结合成了晶体形式。另一个重要发现是,这些晶体外表面会带有轻微的电荷或者极性。这种表面电荷会吸引其他分子——例如水,这一点对于形成碳基生命而言至关重要。这项新实验虽然还无法证明泰坦上存在生命,但至少能在原理上做出一些探索,也让 NASA 蜻蜓号飞行器实际登陆这片奇异、寒冷的大地变得更加让人期待。
引力就像是将宇宙各元素粘接起来的神秘胶水,但它的极限绝不止于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引力造成的时空扭曲效应观察遥远物体。这种引力透镜效应来自爱因斯坦的预测,而由此引发的环状结构也在哈勃太空望远镜的最新发现中得到证明。图像中心是一个闪亮、近乎完美的环,上面似乎有四个亮点,共同环绕另外两个带有金色光芒的点。这个结构被称为爱因斯坦环,其中的亮点并非六个星系,而只有三个:环中间是两个,外围是一个类星系,它的光线在穿过两个前景星系的引力场时被扭曲和放大。由于这两个前景星系的质量极大,最终对周边时空产生的引力曲率影响。任何穿过这部分时空的光线都将沿曲率前行并最终进入我们的望远镜——涂抹、扭曲并被放大。

事实证明,引力透镜在宇宙探测当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远、近方判断工具。任何具备足够质量的物体都可以充当引力透镜,包括我们在这里看到的一、两个星系,也可以是更为巨大的星系团——它们会让位于后方的星体化作一团美妙的光斑。凝视深空的天文学家能够重构出这些透镜效应之下的图像,更精细地观察遥远星系的种种细节。但这还不是引力透镜的全部,其强度取决于引力场产生的曲率,而引力场曲率又与其周边扭曲的质量直接相关。因此引力透镜还可用于对星系及星系团“称重”,进而帮助我们找到并绘制出暗物质——一种神秘的、不可见的质量源。即使无法直接观测,暗物质也必然产生额外的引力,引发我们无法解释的现实偏差。
地球轨道上目前有超过 29000 颗卫星、火箭碎片以及其他大到足以从地面上跟踪到的物体。体积再小一点、无法直接进行地面观测的“小碎片”更是数以百万计。仅 SpaceX 公司在过去两年内就发射了约 1700 颗卫星,用于支撑其提供卫星宽带的 Starlink 星链计划。不少其他企业也在规划类似的项目,这还没有算上世界各地正在或计划要发射的后续卫星。绕地轨道日益严重的拥堵问题,大大增加了发生太空碰撞的风险。位于德国达姆施塔特的欧洲航天局运营中心控制着多颗卫星,每天都会收到数百封警报邮件,提醒其太空碰撞可能即将发生。今年 5 月,NASA 工程师还在国际空间站的一台机械臂上发现了一个 5 毫米直径的洞,显然是与未知太空垃圾碰撞所造成。这些现实情况不仅提醒我们应该更认真地规划太空探索计划,同时也表明全球太空研究界确实该为太空交管工作制定一套可持续框架了。这方面举措将给依赖于轨道观测结果的科学家、乃至整个人类社会带来助益,让卫星以和谐有序的方式支撑起现代通信与导航体系。
被称为 Chicxulub 的小行星直径约为 9.6 公里,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上砸出一个直径达 145 公里的巨大陨石坑。这场天地大碰撞不仅消灭了恐龙族群,同时也杀死了地球上约 75% 的动物物种。研究人员使用计算机模型分析了这颗小行星如何从小行星带的不同区域内飞向地球,并结合对 13 万颗模型小行星的观测以及采集自其他已知坠地小行星的数据与特征,发现撞击地球的天体来自外小行星带的可能性比以前认为的高 10 倍。在撞击地球之前,这颗小行星在主小行星带内绕着太阳运行。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受综合引力的束缚而总体处于稳定位置。在此项研究发表之前,科学家认为很少会有小行星能够从小行星带的外半部分逃逸并撞上地球。但研究人员发现,这条“逃生通道”很可能由热力产生——即热力将处于外围的小行星拉出轨道并抛向地球方向。小行星带外围的天体主要是各类碳质球粒陨石,即黑色、多孔且含碳的岩石,在地球上也有不少同类岩质。在此项研究之前,其他科学家也曾努力追溯“恐龙杀手”的来源,甚至对 6600 万年前的岩石进行分析。地质学家分析后发现 Chicxulub 小行星的成分与如今我们熟悉的碳质球粒陨石相似。结合 Chicxulub 小行星漫长的观测时间尺度,科学家预测称地球很可能每 2.5 亿年就会迎面撞上一颗近 10 公里直径的小行星。他们的计算模型还显示,这些致命的“太空抛物”中近半数属于同样的碳质球粒陨石。
土星拥有长达 17.5 万英里的行星环,是太阳系中最独特的行星之一。但土星的内部同样特别——本周一发表在《自然-天文学》杂志上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这颗太阳系第六大行星拥有一个“模糊”的核心,能够四处晃动。关于这个惊人的发现,加州理工学院行星科学家、此项研究的合著者 Christopher Mankovich 与同事J im Fuller 介绍道,“传统上,人们一直认为土星或木星之内存在一个由岩石或冰质组成的致密核心,周边则围绕着密度较低的氢与氦包层。”他们发现,土星当中的高密度岩石/冰质与较轻元素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边界,整个地核会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振荡状态。而整个扩散核心能够延伸至相当于土星半径 60% 的区间之内——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突破了传统学说认定的行星核心仅占据行星半径 10% 到 20% 的理论。而这项研究最疯狂的成就,在于上述结果并非源自对核心的直接测量……我们人类也暂时没有能力进行测量。相反,Mankovich 与 Fuller 利用的是 2004 年至 2017 年之间 NASA 卡西尼号在执行土星探索任务时收集到的土星环震波数据。 Mankovich 解释道,“基本上,土星随时都会像一枚大钟,内部的钟锤往复摆动。”而在核心摆时,就会产生影响周遭土星环的引力扰动,进而带来能够测量的“波”。当土星核心振荡时,卡西尼号即可研究土星的C环(即土星的第二道环)并测量由此引发的微弱而又统一的引力“振铃”效应。Mankovich 与F uller 查看了数据,并为土星结构创建了一套模型来解释这些震波,最终发现了内核模糊区。“这项研究,也是迄今为止流体行星中存在扩散核心结构的唯一直接证据。”
根据发表在《Astronomy & Astrophysics》期刊上的一项研究,天文学家发现了至今最小的系外行星。利用 NASA 凌日系外行星巡天卫星(TESS)收集的数据,天文学家分析了一个距离地球只有 35 光年的星系 L 98-59,母星是一颗黯淡的小型恒星,其宜居区域距离恒星非常近,它有至少三颗行星,其中两颗的密度低于地球,另一颗密度只有地球的一半,暗示它可能包含多达 30% 的水。其中一颗行星的质量不到金星的一半,是至今发现了的最小系外行星。
根据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 (FAA) 的最新规定,宇航员必须是机组人员的一部分,在太空飞行安全上有贡献,这意味着最近飞往太空的亿万富翁 Jeff Bezos 和 Richard Branson 爵士在美国政府眼里可能不能称为宇航员。这是 FAA 商业宇航员项目 Commercial Astronaut Wings 自 2004 年以来的首次更新:要有资格成为商业宇航员,其飞行高度必须超过 80 公里,其活动在此期间对太空飞行有帮助。但这些都是由 FAA 官员决定。Bezos 和 Branson 所搭乘飞行器的飞行高度都超过 80 公里,但未必参与了太空飞行。而 Bezos 搭乘的飞船是自动驾驶的,机组人员事实上不需要任何操作。
韦伯(James Webb)太空望远镜成功通过了最后的任务分析复审。由欧洲航天局和执行发射任务的 Arianespace 太空公司完成的审核确认 Ariane 5 火箭、韦伯望远镜以及发射方案为发射做好了准备。发射过程中,望远镜会经历一系列机械力、振动、温度变化和电磁辐射,Arianespace 的技术评估显示所有结果都是积极的。Ariane 5 火箭首先将望远镜发射到转移轨道,与火箭分离之后,望远镜将花 4 周时间抵达 L2 拉格朗日点。L2 距离地球 150 万公里。
英国亿万富翁 Richard Branson 爵士要在亚马逊创始人 Jeff Bezos 之前进入太空。他宣布将在 7 月 11 日搭乘旗下太空游公司 Virgin Galactic 的飞船飞往太空。而 Bezos 计划在 7 月 20 日搭乘他创办的 Blue Origin 公司开发的 New Shepard 飞船飞往太空。两位亿万富翁竞争谁一个人进入太空,现在看起来 Branson 很可能将战胜 Bezos,不过他搭乘的飞船飞行高度最高大约 80 公里以上,而 Bezos 将飞到 100 公里上空。